瀏覽次數:次
“你們家子在樓道堆的東西都快堵門了,我家老人上下樓得側身走,太不方便了!”“這是裝修剩的材料,沒地方放才臨時堆這兒,公攤面積咋就不能用?”

近日,西咸新區釣臺街道白馬河路社區的“白馬河畔?議事廊”里,兩戶居民因樓道堆物問題爭執不下。這場劍拔弩張的鄰里糾紛,最終在社區工作人員、物業和鄰居們“拉家常”式的溝通中順利化解。這正是基層治理“共建共治共享”理念在社區落地生根的生動寫照。
從“劍拔弩張”到“握手言和”
議事長廊有妙招
“大家先消消氣,喝杯茶慢慢說,事情總能找到解決辦法。”社區黨支部書記孟路一邊給雙方遞水,一邊拉開了當天的議事調解序幕。

事情要從一周前說起。3號樓居民王師傅因裝修后剩余材料沒處放,便將紙箱、木板堆在了樓道拐角,鄰居張阿姨家有位80歲老人,每天上下樓都得側身通過,幾次溝通無果后,兩家口角爭執逐漸升級,甚至差點動起手。
“樓道是大家的‘生命通道’,堆這么多東西,確實不安全。”張阿姨率先開口。“我也知道不妥,但我家是小戶型,裝修垃圾總不能堆進屋里,也是沒辦法才放樓道的。”王師傅皺著眉,語氣里滿是無奈。
隨后,樓長、物業經理、熱心居民代表也紛紛加入討論,你一言我一語打開了話匣子。社區調解員趁機拿出《中華人民共和國消防法》和《社區公共區域管理公約》,遞到大家面前:“咱們先看看規定,再聊聊咋解決王師傅的儲物難題,好不好?”
經過1個多小時“嘮嗑式”協商,終于達成共識:物業先騰出一間臨時儲物間存放裝修材料;王師傅承諾3天內清理樓道,恢復通道暢通;社區則同步在各單元張貼“公共區域文明使用倡議書”,提醒更多居民規范使用公共空間。
“都怪我沒考慮周全,一時糊涂差點傷了鄰里感情,實在對不住!”王師傅主動向張阿姨道歉。張阿姨也笑著回應:“鄰里之間哪有解不開的疙瘩,以后有事咱先商量,遠親不如近鄰嘛。”
多方圍坐“嘮家常”
基層治理藏“煙火氣”智慧
“以前鄰里有矛盾,要么憋著生悶氣,要么直接找社區‘告狀’,現在有了議事長廊,大家坐一起把話說開,心結也解開了。”全程參與調解的樓長趙大爺感慨。
作為社區今年打造的“基層治理微陣地”“白馬河畔·議事廊”已成為居民家門口的“矛盾調解站”和“民意直通車”。小到寵物擾民、停車糾紛,大到電梯維修、綠化改造,只要居民有需求,社區就會牽頭組織相關方“圍爐夜話”。

這種“嘮嗑式”治理模式,是白馬河路社區探索“居民自治”理念的創新實踐。“基層治理不能光靠‘行政命令’,更要激發居民的‘主人翁’意識。”孟路介紹,議事長廊建立了“收集議題-確定參會方-現場協商-跟蹤落實”的閉環機制,確保居民提出的每一個問題都能有回應、有跟進、有解決。今年以來已成功調解矛盾糾紛12起,推動解決電動車充電樁安裝、老年食堂運營等民生問題8件,居民滿意度達98%。
從“一件事”到“一類事”
居民自治激活社區治理新動能
“這次垃圾糾紛的解決,不僅化解了眼前的矛盾,更幫我們找到了治理‘公共區域亂象’的突破口。”社區工作人員小鄧翻開《議事臺賬》,上面詳細記錄著每次協商的成果:針對樓道堆物問題,社區聯合物業推出“周巡查+月評比”機制;針對寵物糞便清理,發起“文明養犬積分兌換”活動;針對高空拋物隱患,在小區樓棟安裝“防高空拋物監控”,還組織居民共同簽訂“樓棟安全公約”,讓安全意識深入人心。
“基層治理就像‘繡花’,既要針腳密,更要暖民心。”孟路說,社區將繼續延伸議事長廊功能,圍繞“一老一小”需求開展“鄰里互助養老”“兒童議事會”等特色項目,讓“有事好商量、大家的事大家商量著辦”成為社區常態。
近年來,西咸新區釣臺街道聚焦優化治理體系、法治保障、共治合力、陣地建設、風險防范、精神文明、一村(社)一策“七個方面”,認真扎實開展全域基層治理工作,轄區鄰里關系更趨和諧,民生難題解決效率顯著提升,居民對社區生活的認同感和滿意度持續增強。
下一步,釣臺街道將繼續以居民需求為出發點和落腳點,推出更多暖心舉措,深化鄰里互助支持機制,把每一項服務都落到實處,讓居民在日常生活中切實感受到治理帶來的便利與溫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