瀏覽次數:次
“報告趙醫生,健康狀態良好,準備和老伙計在楚河漢界廝殺兩局!”來奧園社區“家訪”的上林衛生院家庭醫生趙爭干,看見社區居民王擁軍拎著剛買的菜一本正經地向他“報告”身體狀況,不由得笑了。提起王擁軍跟趙爭干的交情,可就說來話長了。
“這個問題我們一起來攻克!”
作為上林衛生院的家庭醫生,趙爭干的工作日程總是排得滿滿當當:衛生院門診、每周社區義診、定時上門為家庭病床病人診療、線上答疑解惑……遇到不會用智能手機的老人,他會隨手遞上名片:“有事兒打這個電話找我!”
他的微信工作群里隨便截個屏,都是工作之余發的科普和答疑。“不要這么吃藥,因為……群里其他家人們也要注意。”不少潛水的居民覺得,趙醫生群里的“小課堂”,比啥養生節目都靠譜。
王擁軍也是群里的一員,除了在群里學習“小課堂”,也經常到衛生院找趙醫生測個血糖、量個血壓。就是在這一次次看病、問診、拉家常中,王擁軍對趙爭干的信賴越來越深。
前兩年,王擁軍老是腰疼,去大醫院看了專家后,給趙爭干講述了他的病情和心里的擔憂。趙爭干寬慰他說:“沒事兒,這個問題我們一起來攻克。”
這話讓王擁軍頓時安心,堅持在衛生院做了一年多的中醫針灸治療,腰疼果然緩解了很多,基本不影響日常生活和行動。
如今,每次在家門口看到趙爭干出診,王擁軍都會過去打個招呼,匯報下近況。趙爭干也會叮囑幾句:什么時候該去體檢了,要注意哪些指標,什么時候該調調藥……
“多虧趙醫生多想一步“

從2018年起,西咸新區就啟動了社區家庭醫生工作室建設。隨著智慧醫療平臺的建成,集合家庭醫生、家庭病床和線上服務,居民在家門口就能詢診問藥。
奧園社區居民李阿姨前段時間吃不下飯,人也日漸消瘦,走起路來都困難。一次去衛生院開藥時,順口向趙爭干提起了自己的情況。
趙爭干仔細查閱了她的診療史,漸漸有了頭緒,于是幫她聯系了陜西中醫藥大學第二附屬醫院全科醫學科主任,通過平臺直接轉診掛上了專家號。隨后,李阿姨住院做了全面檢查,趙爭干也和醫院的專家多次溝通病情。最終,李阿姨的病情終于被確診,原來,她患上了一種罕見的免疫系統疾病,會導致各器官病變,特別容易誤診漏診。
病情診斷清楚,下一步就是對癥下藥了。經過一段時間的治療,李阿姨病情逐漸好轉,她逢人就說:“多虧趙醫生多想一步,陪我一起想辦法、問醫求藥,可比我自己瞎忙活強多了。”
“望聞問切,職責所在”
早在“全科醫師”制度剛啟動推廣時,畢業于陜西中醫藥大學的趙爭干便主動參與,參加了西安市首屆 “全科醫師規范化培訓”,并擔任培訓班班長。為夯實執業基礎,他在培訓基地完成了長達一年的多科室輪崗,系統掌握內、外、婦、兒等學科核心技能,待專業能力完全達標后,才正式開啟基層醫療服務工作。

到了社區一線,趙爭干才體會到,想要成為一名稱職的全科大夫,不僅需要專業知識技能的儲備,還需要收獲居民的信任,成為社區群眾的“自己人”。十幾年過去,趙爭干的辛勤付出,收獲了一份份真摯的情誼,他也會時不時地把來自街坊鄰居的信任說給家人聽。在家里,他是丈夫、是父親,但只要他接起電話,家人就默認“趙醫生已上線”。
目前,趙爭干帶領團隊通過線上方式管理著1500多位社區居民,工作雖忙碌,卻因團隊的專業性而有序推進——團隊中既有全科醫生,也有中醫專家,成員各展所長,基本能滿足居民的健康需求。作為帶頭人,趙爭干把時間拆分成碎片,全部投入到社區的家家戶戶。
“你看我拎的這個診療包,跟著我風風雨雨一年又一年,陪著我走進社區、走進家庭病床、走到病人的身邊。用醫生‘望聞問切’的初心去體會病人的病痛和感受,這就是我作為一名基層衛生院全科醫生的職責所在。”
2023年,“西咸新區家庭病床先進工作者”稱號頒給趙爭干時,居民們都覺得“實至名歸”。對趙爭干而言,這份榮譽不是終點,而是繼續前行的動力。從醫學院宣誓的那天起,“竭盡全力除人類之病痛”就刻進了他的職業信念里,而守護好這1500名居民的健康,就是他踐行信念最生動的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