瀏覽次數:次
12月2日,西咸新區秦漢新城渭城街道辦事處的志愿者來到了部分居民家中。他們通過前期走訪,梳理出了35個服務項目、18個微心愿。這一天,志愿者就是來幫助居民完成這些微心愿的。
12月3日中午,在商南縣城關小學門口,由160多名志愿者組成的家長文明勸導隊,正在協助轄區執勤民警維持交通秩序。在每天早中晚上學、放學期間,勸導隊都會在學校附近的路口和校門口,勸導車輛規范停放,引導學生有序通行。
12月4日,陜西省志愿服務聯合會成立。
在景區為游客引導,在敬老院陪老人聊天,在街道擦拭公交站牌,在山里清理垃圾……參加學雷鋒志愿服務的“紅馬甲”在三秦大地隨處可見。截至今年11月,我省在全國志愿服務信息系統實名注冊的志愿者有270多萬人,志愿服務組織2.2萬多個。“志愿紅”已經成為社會文明進步的一道亮麗風景。
制度保障 “紅色磁場”吸引更多志愿者
近年來,我省志愿服務事業與全國一道快速推進,服務組織蓬勃發展、服務隊伍不斷壯大、服務活動日益豐富、服務領域持續擴展。
由省委辦公廳印發的《關于推進志愿服務制度化的意見》、省委文明委先后制定印發的《陜西省優秀志愿者(標兵)、優秀志愿服務組織、志愿服務突出貢獻先進個人、志愿服務突出貢獻先進集體、優秀志愿服務項目評選表彰管理辦法(試行)》《陜西省行業志愿服務制度化管理辦法》,有力推動了全省志愿服務事業的健康發展。
省委文明辦聯合省委組織部、省委宣傳部、團省委等部門先后制定印發《陜西省社區志愿服務實施方案》《陜西省文明單位志愿服務制度化管理辦法》《關于在職黨員到社區為群眾志愿服務的意見》《關于組織團員青年到社區志愿服務的意見》。這些政策文件,為志愿服務提供了有力的制度保障,形成了具有鮮明時代特征和陜西特色的志愿服務體系。
在志愿服務制度體系的有力保障下,“紅色磁場”吸引著越來越多志愿者加入“奉獻、友愛、互助、進步”的隊伍中。如今,在脫貧攻堅、環境保護、文明城市創建中都能看到美麗的“志愿紅”。
“小喇叭”政策宣傳隊、“老娘舅”居民協調服務隊、“搭把手”鄰里互助服務隊、“管的寬”治安巡邏服務隊、“熱心腸”扶貧幫困服務隊等8支各有所長的志愿服務隊,長年服務于臨潼區斜口驪山新家園社區。志愿者和社區按照“為小”“為老”“為中”“為眾”的志愿服務工作思路,按照不同年齡段群體的實際需求,策劃實施了“四點半課堂”“一對一幫扶”“花樣夕陽紅”“天使在行動”“鄰里節”等9個常態化志愿服務項目,受到了社區居民的普遍歡迎。
守正創新 志愿服務掀起文明新風
銅川市王益區柿樹溝社區“七彩柿樹志愿服務隊”成立于2015年,下設8支志愿者小分隊,目前注冊志愿者1020人,達到了轄區總人口數的15%以上。該服務隊長期組織開展形式多樣、內容豐富的志愿服務活動,有效激活了轄區群眾資源和社會資源,形成了特色服務品牌:為保護生態環境,常態化開展以清潔河道垃圾、維護河道秩序、愛河護河宣傳等為內容的“河管家”志愿服務;為助力鄉村振興,在王益區首個城鄉文化融合示范點長期組織開展各類文化惠民活動;為壯大志愿服務力量,積極引導轄區學校青少年加入到社區文明宣傳、關懷空巢老人、環境保護等志愿服務隊伍。
隨著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需求多樣化,誰來做、做什么、怎么做,是志愿服務工作亟待破解的問題。近年來,我省不斷創新志愿服務內容和方式,正在從以階段性搞活動為主向常態化搞項目為主、以青年為主向全社會參與為主、粗放型管理向信息化管理為主轉變,不斷推動我省志愿服務走向縱深。
“西安市奔跑的紅十字‘救’在你身邊、急救知識萬人學宣教培訓項目”2016年在西安啟動。項目通過急救知識普及提高群眾防災避險意識和自救互救能力,讓“人人學急救,急救為人人”成為社會新風尚。4年來,西安市累計開展普及培訓1200余場次,受益群眾近20萬人。2019年,活動覆蓋面進一步擴大,共開展應急救護知識普及457場次,普及人數8.5萬余人。項目培訓中涌現出紅十字急救員王淼、陳文濤、樂愉娟等成功救人的典型案例,受到新華社、央視網等中央和省市媒體廣泛報道。據介紹,該項目力爭每年普及人數超10萬人,每年將西安市應急救護知識普及率提高1%。
服務大局 為提升文明程度貢獻力量
張俊輝是乾縣北仁村人,退休后成了北仁村新時代文明實踐站的志愿者。據了解,今年以來,北仁村以建設新時代文明實踐示范站為抓手,梳理整合各項公共資源,形成了條塊結合、功能結合的文明實踐服務集群。全村文明實踐志愿者已發展到260多人,組建了80多人威風鑼鼓隊、60多人女子舞蹈隊、8人鄉賢調解隊、18人治安巡邏隊、14人街道衛生清掃隊。
志愿服務活動離不開日常工作,更離不開中心工作。去年8月,黨中央作出了關于建設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試點工作的戰略部署,制定印發《關于建設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試點工作的指導意見》,明確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試點工作的主體力量是志愿者。前不久,中宣部、中央文明辦印發《關于新時代文明實踐志愿服務機制建設的實施方案》,對志愿服務組織和志愿者投身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建設提出了明確要求。
近年來,我省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試點縣(市、區)堅持完善制度、創新方式、大膽實踐,努力探索形成新時代文明實踐陜西志愿服務典型案例和工作經驗,為全面推開奠定堅實基礎。
在鳳縣黃牛鋪鎮長灘壩村新時代文明實踐站,每逢周五,由愛心人士組建的愛心洗衣志愿者服務隊,就會準時來到留守老人和行動不便的群眾家里,拿走需要清洗的衣物,在愛心“衣”站洗凈晾干后再送回去。愛心“衣”站的衣架上,還掛有捐獻的衣服,供村里的留守老人、兒童等免費領取。
2018年入選全國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試點縣后,鳳縣積極構建“實踐中心—實踐所—實踐站”三級組織體系,以“新思想進萬家、新風尚潤城鄉、新文化在身邊、新形象樹品牌”四大工程為載體,以十大主題菜單為抓手,以萬名志愿者服務隊伍為依托,計劃每年組織策劃1000多場文明實踐活動,讓更多老百姓受益,力爭打通宣傳群眾、教育群眾、關心群眾、服務群眾、滿足群眾“最后一公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