瀏覽次數:次
基層治理是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基石。近年來,西咸新區釣臺街道緊扣新時代“楓橋經驗”,探索形成“五大融合”(黨建融合、法治融合、網格融合、服務融合、文明融合)治理新模式,初步形成了具有釣臺特色的治理路徑,基層治理煥發勃勃生機。
以“黨建融合”為基礎實現黨的領導“觸角延伸”
基層黨組織是開展黨的工作的基本單元,是領導基層治理的戰斗堡壘,釣臺街道堅持把加強基層黨組織建設作為推進基層治理的核心。
一是實現黨建引領基層治理。按照“橫向到邊、縱向到底、全面覆蓋”的原則,在基層治理網格上建立黨組織,目前街道黨工委下設黨委3個、黨總支1個、黨支部47個,共有黨員1350名,“兩新”黨組織組建率和黨建指導員配備率均達到100%,實現黨建引領全覆蓋。
二是把紅色服務搬到群眾家門口。將便民服務大廳嵌入到人口密集的大型社區,在各社區黨組織設立“紅色幫辦代辦點”,33名幫辦代辦員“跑腿上門”,居民足不出戶即可辦理百余項便民業務,切實打通服務群眾“最后一公里”。
三是深耕“黨建+網格化”模式。將黨的建設與網格化管理深度結合,創新社區黨委與網格中心黨支部聯席制度,強化黨群聯動、干群聯動,將原本網格員“拿不準”的事,由網格中心黨支部協同社區黨委合力解決,切實把黨的領導體現在社區治理最“末梢”。
四是著力打造基層黨建示范點。搶抓示范點建設機遇,搭平臺、促效能、爭先進,打造西張一村、西張二村、天福和園、灃潤和園4個黨建示范點,西張一村黨支部榮獲省級“千村示范、萬村達標”黨建示范點榮譽稱號,天福和園社區黨組織順利通過西安市“五化”標桿社區黨組織驗收,黨建引領基層治理再提升。
以“法治融合”為重點創新基層治理法治實踐
釣臺街道充分發揮法治作用,運用法治思維及方式防范風險、化解矛盾、維護群眾合法權益,讓法治理念融入基層治理實踐。
一是緊扣“普法鏈”,源頭抓治理。社會公眾遇到法律問題時,主動服務,上門普法;面對矛盾糾紛、涉法涉訴信訪案件,全力化解,加強釋法,邀請法官、專職律師、法律工作者舉辦法治講座30余場,開展各類法治宣傳百余場,創建民主法治示范村2個、“七無”村1個,基層普法全覆蓋。
二是緊系“調解鏈”,矛盾不上交。探索建立“四結合”矛盾糾紛化解機制,通過“防調結合”“訪調結合”“警調結合”“訴調結合”成功化解了一批征地拆遷、莊基糾紛、財產分割等久訴無果、判后無果的矛盾問題,累計調解案件410件,調解成功率98%以上,釣臺街道人民調解委員會被評為省級優秀人民調解委員會。
三是緊抓“服務鏈”,為民辦實事。統籌司法所、人民調解委員會、律師事務所、公證處、司法鑒定中心等法律服務資源,建立釣臺街道公共法律服務站,提供“線上無人終端、線下一村(社區)一法律顧問”的全天候服務,滿足群眾一站式、精準化、個案化法律需求。自服務站成立以來,參與人民調解和重大矛盾糾紛化解37件、信訪疑難案件化解22件、村級重大問題治理17件,惠及群眾萬余人。釣臺司法所被陜西省司法廳授予“新時代六好司法所示范單位”榮譽稱號,被國家司法部授予“全國模范司法所”榮譽稱號。
以“網格融合”為關鍵實現社會治理“多網合一”
釣臺街道推動社會治理和服務重心向基層下移,注重發揮社會治理網格化的關鍵作用。
一是聚焦打造“全要素”網格。統籌納入基層黨建、安全生產、社會治安、疫情防控等多項工作,構建全面覆蓋的網格治理體系;按照“基礎網格+專屬網格”思路,城鄉劃分為45個基礎網格,設置吾悅廣場、西部云谷2個專屬網格,實現一網治理、一網統籌。
二是創新“網格化+”多維管理模式。探索集“精細化治理+個性化服務”為一體的試點網格,依托灃潤和園居家養老中心打造“網格化+助老服務”試點、依托天福和園便民服務站打造“網格化+便民服務”試點、依托金科城金心語咨詢室打造“網格化+調解服務”試點、依托康定和園日間照料中心打造“網格化+志愿服務”試點,以“小網格”推動基層“大治理”。
三是提升社區老齡化工作水平。釣臺街道網格中心從民生服務、智慧課堂、情感陪伴等方面入手,為老年群體提供事項代辦、智能手機培訓,定期陪伴等服務,探索具有轄區特色的“愛老助老”工作模式。
四是樓棟長助力“一網治理”再升級。在鞏固社區“兩委”治理的基礎上,建立工作站、選聘樓棟長,把疫情防控、應急管理、西咸鄰鄰、綜合服務等工作統籌納入“鎮街—社區—小區—樓棟”治理格局,發揮工作站、樓棟長的紐帶作用,引導居民自主制定樓棟公約,推進樓棟事務自我管理、自我服務,以“小量變”催動基層治理“大提升”。
以“服務融合”為抓手推進便民事項“一門辦理”
釣臺街道將增強群眾的獲得感與幸福感作為推進基層治理改革的切入點,著力構建簡約、高效的便民服務體系,重點解決好服務群眾“最后一公里”問題。
一是織密便民服務網。以群眾辦事需求為導向,推動審批服務事項、公共服務事項向街道延伸,便民服務事項向村(社區)下沉,共計承接政務服務事項412項,基層便民服務網越織越密。
二是打通政務服務鏈。便民服務站設置“全城通辦”窗口,承接通辦事項534項,以政府后臺流轉代替群眾全城跑路,打破管理層級及地域限制,實現政務服務事項“多點可辦、全城通辦”。
三是大力推動“最多跑一次”改革。從企業群眾心頭事、身邊事入手,推出10個“一件事一次辦”套餐,群眾提交一套材料,即可一次辦好,便捷程度大幅提升,現已累計辦理“一件事一次辦”業務11073件,辦結率100%。
四是信息化服務水平再升級。積極落實政務服務“四電”改革要求,全面啟用“行政審批專用章”電子印章,實現政務服務“一網通辦”。便民服務站設置自助服務區,配備天然氣購氣、身份證取證、發票申領等設備,服務24小時“不打烊”。
以“文明融合”為突破打造向美向善幸福家園
居民是城市的主體,居民素質的高低決定著基層治理成效。釣臺街道依托新時代文明實踐活動,將居民素質提升作為重點工作,久久為功,常抓不懈。
一是開展居民素質三年提升。堅持營善境、傳善德、行善事、揚善風,廣泛普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弘揚傳統文化、開展“立德樹人”教育實踐、勤儉節約“光盤”行動等,使社會行為更加規范、社會關系更加和諧。
二是將社區作為文明培育切入點。社區作為居民生活的最小單元,與居民素質提升緊密相關,釣臺街道選定金科城社區為試點,著力打造“金麥苗”特色志愿服務品牌,探索居民素質提升的社區實踐。
三是文化惠民演出亮點紛呈。因地制宜建設“黨史文化館”“文化廣場”,金科城社區展出的糧畫藝術、戶縣農民畫、陜西特色花饃等作品引得社會廣泛關注;灃潤和園社區制作《在燦爛陽光下》微視頻,慶祝建黨百年;白馬河路社區舉辦“喜迎二十大 永遠跟黨走 奮進新征程”惠民演出,以文化凝聚“人心”。
四是弘揚向善美好新風。黨員干部率先垂范,自發挖掘、整理格言、家訓,依托文化禮堂、道德講堂公開展陳,選樹一批道德榜樣、家風典范和文明示范,吸引更多居民加入到基層治理大隊伍中來,帶動社會形成向善風氣。
下一步,西咸新區釣臺街道將持續深化基層治理,以“五大融合”推動治理水平再提升,接續探索基層治理釣臺經驗,為實現西咸新區高質量發展貢獻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