瀏覽次數:次
時值暮秋,一場小雨過后頗感寒涼。一大早,五陵塬上霧氣氤氳,年逾古稀的劉紀榮裹上一件外套,手拿镢頭,像以往五十多年一樣,走出家門,一人去往塬上刨挖用于制作黑陶的紅膠泥。
他,是黑陶制作技藝的第十代傳人,也是一位農民藝術家,依靠自己不知疲倦的勤勞雙手,讓古老的黑陶煥發出全新的光芒。
他是黑陶堆里長大的孩子
走進位于西咸新區秦漢新城正陽街道許趙村2組的五陵塬黑陶工作室,一件件小巧別致的黑陶藝術品靜靜佇立,仿佛穿越數千年時空,帶著秦漢時期的記憶展現在世人面前。
“據記載,黑陶制品最早的發源地就在我腳下的土地。早在秦朝,這里(五陵塬)就是制陶區。到了漢代,五陵塬成為皇家陵墓區,大量陶制隨葬品在這里就地取材制造?!眲⒓o榮捧起一件黑陶壺,向記者介紹有關黑陶藝術的點滴。
黑陶,是在陶器燒制的最后階段,從窯頂加水使木炭熄滅產生濃煙,在煙熏之下制成的黑色陶器,有“薄如紙、硬如磐、亮如鏡、黑如漆”的美譽?!斑x土、采土、晾曬,再將陶土進行兩年時間的沉淀封藏,制陶時進行洗泥、拉坯、精修、拋光,并在燒制好的陶器上進行硬雕刻……歷經27道工序,做工復雜,燒制考究得很,是一項綜合性技藝。”
劉紀榮16歲開始學習制陶,至今已五十多年。
“兒時耳濡目染,從小摸陶泥,自然而然地愛上了陶藝。父輩們從簡單技術教起,漸漸地我學會了制作各式宮廷器皿,如龍杯、雞冠獸、石獅子等。”
愛陶、學陶、制陶,風風雨雨,半個多世紀。經濟條件不允許的時候,他甚至點著煤油燈燒制小物件過雕塑癮。用劉紀榮母親的話說:“他天生就是個捏泥娃娃的?!?/p>
堅持手工制作是他的本心
劉紀榮給記者看了一張珍貴照片,上面是他在1982年制作的第一件黑陶作品——乾坤瓶。
“1993年秋,全國政協委員、文物考古專家何正璜看到了我的這件黑陶作品,非常驚訝,不相信這樣的作品會出自一個地道的農民手中。”劉紀榮臉上露出自信的笑容,這也是對他廢寢忘食研習創作最好的肯定。
2015年12月,“五陵塬黑陶制作技藝”入選“陜西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給黑陶技藝傳承打開了一扇新大門。
2016年8月,劉紀榮設計了一件鏤空梅瓶,瓶高65厘米,瓶體上刻有2000個孔,厚度僅有3-4毫米,最薄處只有1毫米。關鍵處幾乎是屏住呼吸來完成,每鏤刻完一個孔,才能長呼一口氣?!暗窨虝r,我感受不到拂面而來的風,也聽不見蟬鳴鳥叫?!彼f,雕刻的力度必須精準,越到后面,刻得越慢,稍有不慎就會毀掉整件作品,在制作了一百多件之后,終于成功了一件,獲得2017年“百花杯”中國工藝美術精品獎金獎。
龍柄雞首壺、九龍瓶、昭陵六駿……在劉紀榮的不懈鉆研下,一件件造型古樸、工藝精湛的黑陶精品接連問世,劉紀榮獲獎無數。眾多文化名家對于劉紀榮的作品贊不絕口,稱贊其作品雕龍龍騰、雕鳳鳳鳴。劉紀榮被稱為“陜西黑陶第一人”,有了“黑陶名家”的美譽,作品被全球30多個國家和地區收藏。
“黑陶是大自然的饋贈,是歷史延續下來的藝術品,在制作時我能感受到它的每一個呼吸?!睆?6歲制陶至今,劉紀榮一直堅持手工制陶,“現代工業制陶少了一份陶器原始的靈動感,我的作品一定要堅持手工制作,要讓后人看到我們這個時代的手工精品。”
他以傳承黑陶藝術為己任
五陵塬一帶出產的陶制品大多為灰陶,黑陶只是很少的一部分。隨著生活條件的改善,人們不再把陶器作為日用品,五陵塬上的制陶人越來越少。
“我出生、生長在秦漢制陶區,這一片片秦磚漢瓦,傳遞著厚重深沉的文化符號,將黑陶藝術傳承下去是我的責任!”劉紀榮的雙手質樸厚實,50多年來,這雙手精雕細作了5000多件黑陶作品。這些作品形態各異,仔細觀看把玩,就像是在聆聽古代文明跨越時空的錚錚清音。
“我就是想把黑陶文化真正傳遞到下一代手中?!睂δ暧夤畔〉膭⒓o榮來說,傳承是自己最重要的使命。
這位手握泥土的農民藝術家,被西安群眾藝術館聘為民間藝術家,被中國魯藝書畫研究院聘為工藝美術師、黑陶工藝大師、龍山文化研究所所長,被長安古典學校學院聘為副校長、工藝美術系主任。此外,他還曾在諸多工藝品廠擔任技術總監,言傳身教開展指導培訓,讓更多人學習傳承這古老文化。
如今,經劉紀榮教導并出師的學子已有3000余名,這些大學生、待業青年、下崗職工和殘疾人有了一技之長。
“進入制陶、燒陶流程,常常會顧不上吃飯,徹夜加工,身體也有些吃不消。但為了這份傳承,我會繼續堅守,培養更多的制陶手藝人。”采訪的最后,73歲的劉紀榮神采奕奕地談起對未來的規劃,他正在籌劃更大的工作室和教學區,希望與時俱進推出更多黑陶文創產品,帶動更多年輕人參與到制陶產業中來,讓這一非物質文化遺產得到更好的傳承。
2021年,劉紀榮入選“西安好人榜”,榮獲“敬業奉獻”好人榮譽稱號。他將繼續行走在關中平原大地上,扎根泥土,不斷創新,做一名傳承非遺的農民藝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