瀏覽次數:次
在中國人的記憶基因里,村落是“曖曖遠人村,依依墟里煙”,是“開軒面場圃,把酒話桑麻”,村落里“有桃花紅,李花白,菜花黃”,有無改的鄉音和每逢佳節倍思的親……
西咸新區村落眾多,見證了歷史留下的歲月痕跡,也感受著新時代賦予的使命與活力。今天,讓我們一起走進新區的一個個村落,感受它們特別的文化印記。
馬務村
馬務村,村名來歷和養馬有關。西安古代養馬的地方不少,都有一個共同點,那就是與大河相鄰。
馬務村的形成要追溯到公元1045年以前。據文獻記載,村原址最早是一片灘涂,盡管灃河在千百年的奔流中數次易道,卻始終不曾遠離馬務村。由于灃河豐沛的水量調節,馬務村一帶一直水草豐茂,是個天然的養馬場,所以也非常適合古代時期戰備所需,用以養馬屯田。
史載早在西周時期此地就有養馬的記錄,《周禮·夏官》記載:“校人掌王馬之政,辨六馬之屬”,從灃京西周車馬坑出土的馬車遺跡看,馬已被用來駕車,挽具也較完備。周天子每年還要為馬政操辦“執駒之禮”。
關中地區是我國歷史上傳統的畜牧業基地,漢唐時期統治者就在此地大規模地飼養馬匹。據《長安志》記載:“四馬務,在縣東南二十余里。地凡三百七十余頃,南渡渭河。慶歷中為營田,尋罷之。其后為民占有,不復歸有司。”
在宋仁宗慶歷元年(1041),朝廷成立陜西營田所,開始抽集壯丁在今村一帶開辟荒地,養馬屯田,同時生產糧食供給前方戰事。
后來,慢慢演變成以農業種植為主的村落,曾被叫做務莊。清朝嘉慶年間,稱“張旺里”“后五甲”“馬務廒”。當時馬務村就分為南、北二堡。后又設馬王廒,馬務三堡(馬務南堡子、馬務寨、馬務北堡子)全歸馬王廒管轄。民國時期,馬務村又稱灃西鄉馬務村等。
位置
西安市共有三個以“高橋”命名的地方,按照方位分為“東高橋”“西高橋”“南高橋”。“西高橋”現被稱為高橋街道辦,隸屬西咸新區灃西新城,歷史上修高橋的薛允升就是高橋街道馬務村人。馬務村在高橋街辦南3公里,東距韓家莊村約1公里,南距沙河村1公里,西距莊河村2公里,北距陰水坊村2公里,是方圓馳名大村。可耕地4000多畝,分南北兩個堡子五個自然村。
名人
薛允升
要說馬務村,就不得不說“薛家”,馬務村主要以薛姓為主,薛姓相傳是明初山西大槐樹移民,落戶于此,繼而發展為村中望族。到了清朝后期村中出了一位叱咤風云的人物“薛允升”。
薛允升生于清嘉慶二十五年,咸豐六年中進士,為官41年,清正廉潔,至光緒十九年升任刑部尚書,后因一件震動朝野的大事獲罪被削職。1900年,專伺慈禧太后的太監李萇材仗勢殺人拒捕,薛允升秉公執法,不顧太監總管李蓮英搬請慈禧太后施壓,將李萇材斬首示眾。
薛允升回家后,集資修建灃河大橋,取名高橋,也就是今天人們說的西高橋,現在高橋街道的名稱即以高橋為名。
古跡
祠堂
馬務村薛家有一所老祠堂,修于道光年間,有七八畝地大小,面向東方,有大廳、廂房,還建有一座戲樓。同治年間,祠堂被毀,后薛允升之子重修。祠堂內曾懸掛慈禧太后親書福祿壽喜牌匾,還有幾道圣旨。民國時期,祠堂成為鄉公所,新中國成立后,祠堂成為灃西第一小學。
城墻
清同治初年,為抵御侵擾,馮村人柏景偉奉旨在關中農村筑城,在西安周邊督建了很多村級城郭。老堡子原來是有城墻的,可能就是此時修建。城墻四四方方,只開北門,北門上建有城樓。據說城樓上曾有土炮、土槍。老堡子城外,有護城河,護城河邊有成片的蘆葦。20世紀60年代以后逐漸荒廢。
寺廟
三教廟在馬務村,祀孔子佛老,建于康熙時有碑記,兵滅后字多漫漶不可讀,光緒二十九年邑人郎中薛浚捐金重修。明清時期,村東北有大廟一座,祭祀劉關張。現在的廟有娘娘廟,西南有藥王廟,南有地藏王廟,東有送子菩薩地母廟,西邊還有一座居士堂。
磚塔
現在的圍墻(村),還有一座土黃色磚塔。高5米左右,為四棱尖頂狀,據說以前是圓塔,為一老和尚的圓寂而建。塔上有碑文,因時間的磨蝕,文字已經看不齊全。依稀有“息祖坤臺禪師”字樣,碑文上的時間為“乾隆元年歲次丙辰冬日”。村中人說,這是乾隆年間重修,后來至少又重修過兩次,塔址略有變動。
石牌坊
馬務村西有一薛家捐官的石牌坊,坐南面北,頂部鑲有石匾,正面書寫“奉天誥命”,背面書寫“龍章寵賜”。上款為:“誥贈奉直大夫飲介賓薛生蒲坊”,下款為“敕命,道光二年十二月十二日寶”。石牌坊前有兩根石拱斗旗桿,旗桿下石羊石馬成雙成對。“文革”期間石牌坊遭破壞,僅存石質框架。2001年6月24日,石牌坊毀于暴風雨。
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村落承載了中國人太多揮不去的鄉愁,是中華民族永遠的精神家園,我們后續將推出更多的村落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