瀏覽次數:次
《求是》2019年第7期發表的《關于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幾個問題》是2013年1月5日習近平總書記在新進中央委員會的委員、候補委員學習貫徹黨的十八大精神研討班上講話的重要部分,2014年被收入到《十八大以來重要文獻選編》(上)之中。6年多之后,《求是》重新發表這一篇講話,深刻表明了習近平總書記這一講話中所闡述的重大理論問題非但沒有過時,反而更加重要,對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所具有的持久重要性和戰略性,是新時代馬克思主義的理論宣言,需要結合新時代中國的發展實踐和時代發展的趨向不斷思考和探索。
繼續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大文章寫下去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一篇大文章,鄧小平同志為它確定了基本思路和基本原則,以江澤民同志為核心的黨的第三代中央領導集體、以胡錦濤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在這篇大文章上都寫下了精彩的篇章。現在,我們這一代共產黨人的任務,就是繼續把這篇大文章寫下去。”這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史上的一個重大論斷。現在人們能夠看得非常清楚,習近平總書記6年多前所說的“繼續把這篇大文章寫下去”的過程,其實上就是開辟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新時代,就是堅持和發展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
從鄧小平同志在黨的十二大開幕詞中提出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這一重大命題以來,在不同階段中國共產黨根據階段性的發展目標不斷拓展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理解和認識,譜寫出一部中國共產黨團結帶領廣大人民群眾開辟、推進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不懈奮進的時代畫卷。
事物的發展表明,持續性的量變中總是包含著局部性的質變。習近平總書記所說的“繼續把這篇大文章寫下去”,是站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承上啟下、繼往開來的關鍵時期對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信念堅守,同時在更深層次上表明了在新的發展起點上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的理論總結和實踐感知。
牢牢堅持用馬克思主義指導發展
在中國共產黨的話語體系中,堅持馬克思主義是一句老話,但又是必須要經常講的一句老話。堅持馬克思主義這一點關涉到如何認識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發展道路和中國共產黨歷史事業的性質。只有在這一點上清醒,在其他問題上才能清醒。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社會主義而不是其他什么主義,科學社會主義基本原則不能丟,丟了就不是社會主義。”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共產黨能夠開辟出一條全新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根本原因是在馬克思主義指導下不斷把科學社會主義的基本原則與中國社會主義建設的實際結合。因此,劃清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與其他性質的“主義”的本質區別,是關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根本性的重大理論問題。
近代以來中國的歷史發展也充分說明,“一個國家實行什么樣的主義,關鍵要看這個主義能否解決這個國家面臨的歷史性課題。”在屢試種種其他主義后,中國人民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最終選擇了馬克思主義和社會主義,奠定了中華民族從落后挨打到站起來、從站起來到富起來再到強起來偉大歷史飛躍的思想基礎。
無論是從理論的邏輯還是從歷史的邏輯來看,牢牢堅持馬克思主義都是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征程中必須要首位堅守的理論立場。
堅持在創新中發展馬克思主義
中國共產黨在堅持馬克思主義方面最為重要的一條基本經驗,就是在堅持發展過程中必須不斷創新馬克思主義,使馬克思主義能夠始終呈現出引領時代、解釋時代和認識中國、改造中國的與時俱進的強大理論力量。
面對在創新中發展馬克思主義的時代課題,習近平總書記提出了“兩個不容置疑”的重大論斷:“我們對社會主義的認識,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規律的把握,已經達到了一個前所未有的新的高度,這一點不容置疑。同時,也要看到,我國社會主義還處在初級階段,我們還面臨很多沒有弄清楚的問題和待解的難題,對許多重大問題的認識和處理都還處在不斷深化的過程之中,這一點也不容置疑。”
“兩個不容置疑”的重大論斷清楚地表明了在推進馬克思主義發展過程中繼承和創新的關系。創新是繼承的目的,繼承則是創新的基礎。而要實現馬克思主義創新發展,必須要堅持發展的立場觀點方法,也就是習近平總書記所指出的:“一定要以我國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的實際問題、以我們正在做的事情為中心,著眼于馬克思主義理論的運用,著眼于對實際問題的理論思考,著眼于新的實踐和新的發展。”只有基于這一立場觀點和方法,在推進馬克思主義發展過程中形成新結論新觀點新認識,才能真正實現馬克思主義的創新發展。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把馬克思主義與新時代中國發展實踐不斷深入地結合起來,形成了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用一系列新結論新觀點新認識提升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理論發展水平,也把馬克思主義推進到21世紀,形成了21世紀的馬克思主義。
“船到中流浪更急,人到半山路更陡。”前進的路上任務越是艱難,斗爭越是復雜,考驗越是嚴峻,越是需要不斷深入學習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新起點發表的這篇馬克思主義的理論宣言。
(作者系陜西師范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