瀏覽次數:次
作者:河海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 黃明理
習近平總書記在看望參加政協會議的文藝界社科界委員時指出:“一個國家、一個民族不能沒有靈魂。文化文藝工作、哲學社會科學工作就屬于培根鑄魂的工作。”這將哲學社會科學工作的地位提高到決定國家和民族命運的高度。隨著文明的進步,文化文藝和哲學社會科學理論對人類社會發展的意義越來越凸顯,它不僅提供了技術進步的動力源,也決定著其發展方向和作用的性質;它不僅影響著國家的政治方向和前途,也影響著人民對美好生活的追求和感受。因此,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培根鑄魂”的新論斷科學地揭示了在新時代文化文藝和哲學社會科學理論對社會發展的重大意義,是對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筑相互作用規律的生動而富有創造性的闡釋。哲學社會科學工作者被視為國家、民族和人民的靈魂的塑造者,這既表明我們的工作擁有無可替代的崇高地位,更表明我們肩負著至上的光榮使命。我們應當弘揚古圣賢們“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圣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的豪情壯志,為譜寫新時代的壯麗詩篇盡到自己應盡的天職,奉獻出自己應有的智慧。
哲學社會科學工作者要與新時代同步同頻共振,扎根大地做學問。做到這一點的前提是認清時代的本質、順應時代的潮流。在新時代里,不僅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方面要進行“決勝”一戰,而且還要為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而奮斗,這是民族堅定的信心,是黨和人民堅強的決心。習近平總書記在總結過去一年的成績單時指出,2018年是極不平凡的一年,落實十九大精神取得了開門紅,人民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持續增強。這是對我國當前發展形勢的科學研判,它既是我們進行科學研究必須把握的時代脈搏,更是我們樹立理論自信的依據。一方面,我們要承擔記錄新時代、書寫新時代、謳歌新時代的使命。另一方面,又要勇于直面時代的問題,用自己的智慧回答時代課題,用理性批判精神為時代空間清除精神霧霾。
誠然,哲學社會科學研究會因為學科性質的不同而與現實生活之間存在不同的關系,我們既要去進行遠離現實生活的純粹的文本學研究,“為往圣繼絕學”,在繼承中創新。同時,馬克思主義最講究實踐品質,哲學社會科學研究更應當關注現實,回答現實之問,并引領時代進步。哲學社會科學研究不能自居于生活之上,坐在思維的藤椅上建構脫離現實生活的所謂學術體系,更不能在人民之上,以人民的導師自居,而是要以人民為中心,真正深入到人民群眾的生活中去,了解他們的所思所想,把握他們的思想脈搏,扎根于大地來治學,為人民群眾釋疑解惑,把學問做到人民群眾的心坎里。同時虛心向人民學習,增長自己的智慧。這樣的學問家才是真正的學問家,才是真正對社會有貢獻、真正有價值的學問家。
僅此還不夠,唯有具備高尚的人格,才能對人民群眾起到感召和化育的帶動作用,因為哲學社會科學工作者是社會的思想精英,我們的言行對大眾具有強烈的示范效應,不能僅滿足于不失德這樣的低要求,還必須道德高尚、德高望眾,以擔負起榜樣的責任。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所指出的,要自尊自重、自珍自愛,講品位、講格調、講責任。總之,必須十分珍愛自己的身份和聲譽,以不負“培根鑄魂”者的光榮稱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