瀏覽次數:次
黨的十九大以來,陜西省西咸新區不斷掀起學習黨的十九大報告熱潮,催人奮進的十九大報告成為基層黨員群眾學習的經典著作。西咸新區涇河新城退休教師張伯高與灃東新城楊發發兩人在學習十九大報告的同時,先后精心完成“黨的十九大報告”全文書法作品。
德高望重的張伯高老師是邵村人民調解委員會調解員,村里哪里發生了小矛盾,經過他們幾個老同志出面調解,都會得到平息。今年77歲的老先生是個熱心腸人,《今日說法》是他喜歡的節目,每天中午必看。老先生說學習十九大報告感觸最深的就是,黨中央依法治國戰略和決心是正確的。2017年12月底,記者在采訪涇河新城人民調解工作時,發現張老師寫的調解案卷文字很漂亮,才知道他有深厚的書法功底。他的小楷字俊秀規范,大楷字剛勁有力。記者當時在村委會也見到了他歷時2個多月,傾心完成黨的十九大報告全文書法作品,厚厚的一摞宣紙透著嶄新的墨香味道。張老師談起創作之初 “學習了黨的十九大報告讓人很振奮,就想用毛筆一個字一個字寫下來”。
時隔大半年,再次見張老師他的笑聲還是那樣爽朗。張老師退休后的日子過得很清靜,他家的院子很漂亮,院子兩邊是樹木和蔬菜都長勢很好。雖然眼睛有些花,但每天寫小楷字是他必做的功課,他從臥室里拿出一袋子大字本,有31本都是今年寫的,每本都是他寫的小楷字,每頁上80個漢字,每個字都很工整。張老師說他教了一輩子小學語文,寫毛筆字就是他的唯一愛好。他認為漢字是中國文化的精髓,寫每一個漢字的筆畫都要規范標準,對漢字要有感情,對漢字要有敬畏之心。他寫小楷的毛筆有些禿,但每一個字寫的穩穩當當,大大方方。老先生喜歡古文,寫的最多的也是古文,他寫字不是為了出名,是晚年生活的健康體現,也是一個老讀書人應盡的本分。寫小楷就是費眼睛,他除了干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務活,就是寫字,一年下來就小學生大楷本子就能寫50多本,這不包括他平時在別的紙張寫的內容。
話說“百聞不如一見”。記者在灃東新城王寺街道終于見了民間書法家楊發發,與見面前的猜測有些差距,楊發發是大個子、藝術范、很年輕、接地氣,他經營的超市一大塊地方被他的字畫占了。楊發發從小就寫的一手好的鋼筆字,曾經在西安市張家村派出所干過8年筆錄工作,學習書法也是他一直堅持的興趣愛好。
黨支部第一次學習十九大報告時,楊發發被震撼了,他感到報告里每一個文字是那么的有力量。“我是一個普通的黨員,當時就想著在今年“七一”前必須完成黨的十九大報告全文的抄寫,我的書法功底不是很好,但我要用僅有的能力用心完成”。在抄寫十九大報告的那段時間,白天他要忙店里的生意,晚飯后從晚上7點一直寫到夜間11點多,堅持100多個晚上終于完成。作品裝裱后就裝在箱子里,也沒有打開過,直到展覽那天打開一看,他被自己的行為又震撼了。
今年48歲的楊發發很謙虛也很刻苦,苦心練習毛筆字三年多時間,除了名師指導,空余時間就練習毛筆字。楊發發也展示了他的抄寫作品,一個大箱子、兩大卷宣紙,每卷近60米,沉甸甸的分量。楊發發抄寫的“十九大報告”書法作品后邊有他自己的學習感言:......十九大報告,三萬余字,字字珠璣、句句暖心、催人奮進、一次次閱讀一次次收獲一次次升華,我作為一名普通黨員,一個書法愛好者決心把它抄下來作為自己行動的指南....(作者 董永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