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美女精品久久_国产精品一区二区你懂的_一区二区日韩av_午夜久久一区

學習貫徹黨的十九大精神

把新時代社會治理提升到更高水平(人民觀察)

  社會治理是國家治理的重要方面,良好的社會治理是社會和諧穩定、人民安居樂業的前提和保障。黨的十八大以來,黨和國家高度重視社會治理,有序推進平安中國建設,一方面嚴厲打擊各類刑事犯罪、整治社會治安領域的突出問題,另一方面積極推進社會治理轉型升級,加強體制機制建設,為平安中國強基固本。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改革發展穩定任務更為艱巨,我國社會治理站在了新的起點上,面臨著新挑戰、新機遇。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形成有效的社會治理、良好的社會秩序,使人民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實、更有保障、更可持續。要形成理想的社會治理效果,需要繼續在實踐中把握社會治理的正確方向,明確治理任務,堅持基本遵循,把新時代社會治理提升到更高水平。

  站在新的起點上

  經過改革開放40年的努力,我國社會大局穩定、人民安居樂業、國家興旺發達,既創造了經濟發展的奇跡,也創造了社會穩定的奇跡。中國的社會治理現代化與平安中國建設給億萬中國人民帶來安定生活和良好發展環境,也為世界和平發展與全球治理作出了中國貢獻。

  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社會治理實踐取得一系列重大進展,突出表現在:以黨的領導為核心,社會組織和廣大人民群眾共同參與,著力推進合作共治;以人民為中心,聚焦保障和改善民生,讓改革發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體人民;以公平正義為要旨,以公共服務為抓手,夯實社會治理基礎;以總體國家安全觀為指導,以國家安全體制為基石,健全立體的公共安全體系;以基層為中心,以條線為抓手,加強城鄉社會治理;以法德共治為框架,推進誠信建設,完善社會治理規則體系;以體制機制創新為路徑,穩步推進社會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

  同時也應看到,隨著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社會利益關系更為復雜,社會矛盾更為多發,社會治理也面臨一些需要重視的問題。如:社會主體的持續互動仍然缺乏科學的機制設計,社會活力的深度激發仍然缺乏系統的制度安排,社會主體有效參與的渠道和方式仍在摸索。經過長期實踐探索,從宏觀到微觀,人們對社會治理理念已經形成一些共識。但隨著人民美好生活需要不斷增長,社會治理面臨的具體問題更為復雜,在不同領域如何切實推動公眾參與、形成有效社會協商,如何在激發社會活力的同時維護社會秩序,仍需要繼續在理論和實踐上深入探索。

  肩負新的任務

  黨的十九大報告再次強調加強和創新社會治理,并就“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會治理格局”進行專門部署,提出要“加強社會治理制度建設,完善黨委領導、政府負責、社會協同、公眾參與、法治保障的社會治理體制,提高社會治理社會化、法治化、智能化、專業化水平”。這為新時代的社會治理指明了方向、描繪了藍圖。具體來看,新時代社會治理肩負著以下幾方面任務。

  構建現代社會治理格局。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加快形成科學有效的社會治理體制”,創新社會治理體制首次被置于國家發展戰略的高度。這是我國社會建設理論與實踐的一次重大創新,意味著中國社會建設在頂層布局上邁上了新臺階。其后,黨中央對加強治理、完善體制、創新機制作出了一系列重要部署,社會治理思路日益清晰、效能日益彰顯。黨的十九大報告明確提出形成現代社會治理格局,將其置于國家發展全局高度,標志著中國社會治理邁向格局構建的新階段。社會治理格局是在更高層次更大系統中對社會治理事業的立體化全方位謀劃和安排,也對社會治理提出了更高要求。它不僅要求建立社會治理多元的制度體系、完備的社會公共服務體系、全面的社會保障體系、嚴密的社會治安防控體系、完善的社區自治體系,還意味著要營造出這些體系有效運轉和相互支撐所必需的系統條件。

  增強人民群眾的獲得感。2013年,習近平同志就做好新形勢下政法工作作出重要指示,提出進一步增強人民群眾安全感和滿意度,強調全國政法機關要順應人民群眾對公共安全、司法公正、權益保障的新期待,全力推進平安中國、法治中國、過硬隊伍建設,深化司法體制機制改革,堅持從嚴治警,堅決反對執法不公、司法腐敗,進一步提高執法能力。黨的十九大報告進一步強調保障和改善民生要抓住人民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使人民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實、更有保障、更可持續。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的提出和反復強調,標志著以人民為中心的社會治理增加了主觀評判標準,意味著各項社會治理事業不僅要追求社會治理客觀治態,還要追求人民群眾的主觀治感。這對于社會治理的有效性、成果的外顯性都提出了更高要求,體現出對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更高層次的滿足。

  融合社會治理系統。2016年10月,習近平同志就加強和創新社會治理作出重要指示,強調要繼續加強和創新社會治理,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社會治理體系。黨的十九大報告將“社會治理體系更加完善,社會大局保持穩定,國家安全全面加強”作為黨在過去5年的工作成就予以肯定。同時,在“堅持在發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一節中提出,建設平安中國,加強和創新社會治理,維護社會和諧穩定,確保國家長治久安、人民安居樂業,突顯了將社會治理與民生發展一體規劃的系統融合新思想和新要求。系統融合的社會治理觀不僅要求將社會治理置于民生改善乃至國家治理大系統內一體謀劃,還要求社會治理子系統內部融合增效。比如,實現專門問題系統化治理,堅持問題導向的系統治理、綜合治理、依法治理、源頭治理相融合;推動治理能力系統化建設,全面提高社會治理社會化、法治化、智能化、專業化水平;探索治理責任一體化增效,促進法律責任、社會責任、政治責任的系統融合。

  抓住關鍵著力點

  當前,社會治理的具體矛盾、現實焦點和手段工具都已經發生重大變化。面對新起點和新任務,在新時代推進社會治理、建設更高水平的平安中國,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著力。

  靶向發力、精準治理。隨著經濟社會發展,社會治理應著力開展有針對性的靶向治理,瞄準問題、聚合資源、精準施治。比如,超大城市治理、基層社會治理、網絡輿情治理等問題,都是當下社會治理的難點所在。應以人民群眾的需求為導向,通過專題探索、逐一攻堅,綜合運用各類技術手段,提升治理的主動性,增強治理主體的反應和處置能力,有效應對改革攻堅期的各種矛盾,推動社會治理向精細化、規范化發展。

  危機預防、風險治理。風險是現代社會的重要特征,社會發展速度越快、社會復雜性越高,社會風險可能就越大。預警、防范、化解社會風險的能力是社會治理能力的重要方面。提升社會風險治理能力,要求治理理念從矛盾應對向風險預防轉變,全面增強治理的前瞻性和預判性;從關注內部不穩定因素向同時關注內外不穩定因素及其相互作用轉變,遵循和運用矛盾的成因誘因理論、燃點引爆點理論、危機生命周期理論等來探索破解方案、優化應急預案,并規劃治本之策,有效防范和化解各類風險。

  科技驅動、智慧治理。智慧社會是以寬帶通信、移動互聯網、物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技術為支撐的全新社會形態。隨著我國社會向智慧社會邁進,社會治理不僅要有效發現和回應新問題,還要順應時代要求,致力于探索運用大數據、云平臺等信息技術,揭示傳統方法難以捕捉的現象,呈現現象背后的要素關聯,提供新的指標和評價體系,為預測和決策提供支持。應當充分依托和深度應用現代科技,優化治理工具,全面提高社會治理智能化水平,向智慧治理邁進。

  以文化人、價值引領。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社會治理的重要資源。兼收并蓄、和而不同等優秀傳統文化,凝結在當代中國人的價值觀念中,影響著人們的交往方式和行為準則,是社會治理不可忽視的重要因素。維護社會和諧穩定,需要構建一種自尊自信、理性平和、誠實守信、寬容務實的社會文化,滌蕩負面情緒,舒緩焦慮、消解戾氣,避免極端行為。在這方面可以借助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涵養品行,發揮優秀傳統文化在社會治理中的積極作用。還應善于運用心理學、社會學、行為學等科學理論改進社會治理策略,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引領高尚道德,有效引導人們做出適當行為,為社會治理開辟更廣闊的空間。

  把握基本原則

  站在新起點、肩負新任務、面向新目標,新時代中國社會治理應把握以下基本原則。

  堅持黨的領導。當前,我國正處于全面深化改革的關鍵時期,社會矛盾多發,利益關系復雜,社會治理更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全面推進社會治理升級,既充分激發社會活力,又保持社會有序,必須始終堅持黨的領導,全面加強黨對社會治理的戰略統籌與引領作用,充分發揮黨在保障政府治理與社會自治良性互動中的領導核心作用。

  堅持循法而治。一方面,與社會治理相關的各類探索實踐,必須在法治框架內進行。隨著社會治理向深層次推進,治理的觸角必將延伸得更深更廣,對個人生活產生更加明顯的影響。這就需要法治有更大作為,以平衡個人權利和社會治理之間的關系。另一方面,法治建設要兼顧多元目標,穩定主體間互動預期,充分釋放制度功能,提升社會治理效能。

  堅持常態施治。在當下社會治理中,充分發揮既有規范和機制的作用,絕大多數問題是能夠得到有效解決的。因此,社會治理仍應以常識常態為基,遵循法治約束、制度約束。在社會治理中鼓勵創新,是鼓勵人們探索新的方式方法,化解原有體制機制無法解決的問題,因而創新需要遵循規律和系統相容性,以降低社會治理成本。應當在實踐中總結經驗,完善體制機制,促進新時代我國社會治理格局逐步成熟定型。

  (作者為最高人民法院黨組副書記、副院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