瀏覽次數:次
良好的校園環境,創新的教育教學方式,優秀的教師隊伍,西咸新區致力于辦好群眾家門口的教育,讓每一所學校都有亮點、有特色、有實效,實現更高層面的優質、均衡發展。
名校+造血
教育資源均衡發展

6月的校園綠意正濃,在高新一中灃東中學,學生們正在緊張有序地復習備考,準備為一學期的學習劃上圓滿句號。這是西安高新一中在高新區外直接管理的第一所分校,擁有高新一中提供的優質教育資源、教育品牌和管理團隊,2021年被省教育廳批準為“陜西省示范高中”。

近年來,西咸新區致力提升教育質量,全面實施“名校+”工程,先后引入清華附中等一批省內外名校,采取一長多校、委托管理、兼并融合等多種模式,組建緊密型“名校+”共同體25個,成功創建省級示范高中3所、省級素質教育優秀學校10所,省級示范幼兒園13所。一座座家門口的好學校為孩子們提供越來越優質的教育資源,至2023年底,全區新建、改擴建學校152所,新增學位14.7萬個,學位供給能力不斷提升,教育基礎設施改善明顯。
從引入名?;虻皆飨绦聟^本土,從“輸血”到形成“造血”機制,“名校+”共同體已成為西咸新區基礎教育高質量發展的重要舉措。與此同時,新區也一直在推進緊密型集團化辦學的探索。高中教師走進初中,新區教科院的教研員走進課堂一線,創新與探索在教室里悄然發生,讓越來越多的學生教師得益。
名課+創新
學生素質全面發展
“名校+”的意義還體現在高品質的課堂上。近日,在灃東新城的西安市西城中學《遵守規則》課堂上,肖婷老師為學生創設了電動車停放治理的生活化情境,通過觀點辨析、續寫故事、角色支招的活動任務,不僅讓學生們掌握了必備知識,還提高了信息整理、辯證思維的關鍵能力。

為了推進“雙減”有效落地,新區在“三個課堂”的體制機制建設、教學研究和課堂改革等方面不斷創新,依托中小學、幼兒園優質學科教學基地,整合區內優質教學資源,定期組織課堂教學觀摩研討賽教活動。

早在2021年,中國科學院旗下陜西首個校園MINI科學院正式落戶西咸新區灃西實驗學校,讓MINI科學院的課程、科學家們的報告以及各類科技活動惠及西咸新區學子。
而西咸新區空港第一學校則發揚“自然教育”理念,在校園內建設百草園種植基地、中醫藥文化長廊展廳,收集陳列多種名貴中藥材、中醫器具供師生學習,讓校園空間也變成課堂教育的一部分。今年1月,學校獲得“陜西省中醫藥文化傳播示范學校”稱號。

如今,西咸新區已培育省市級智慧校園23所,創建“全國青少年校園足球特色學校(園)”42所、省市級科技、藝術示范學校51所,推進學生全面、健康成長。
名師+機制
師資力量顯著增強
優質的教育資源更需優秀的教育人才。這些年來,西咸新區累計招聘教師8170余名,有力提升和壯大了師資力量。

“40來歲,個子很高,文質彬彬是我對他的第一印象。”2017年初,楊振德出任西咸新區灃西實驗學校校長,憑借豐富的教學管理經驗、全新的教育教學創新設計,引領著全校師生不斷成長。對內,學校全面實施素質教育,開設思維創新類、語言文字類等五大領域共69個社團課程,各教研組先后編寫28本校本教材;對外,與美國、俄羅斯等九個國家的知名學校建立交流互訪關系,為學生搭建開放的舞臺。

西咸新區灃西第一小學校長龔健輝則是勇于創新的代表。學校不僅在建設中采用了海綿城市、再生磚等創新技術,還在個性化教學中開發“碼行天下”小程序,將課堂知識和書本知識系統性、實體化地呈現在二維碼里,讓學習方式變得更加高效靈活。
在新區,教師“訂單式培訓”相繼開展,“傳幫帶”“新老舊”考核輪番出擊,良好的機制造就了一支又一支高質量的教師隊伍。截至目前,新區共有省、市、區級名師、名校長工作室42個,通過實施名師、名校長工程,充分發揮名師、名校長示范、輻射、引領、帶動作用,通過整合資源、強化管理、團隊培養、整體提升,培養一批新時代“四有”好教師和能夠引領基礎教育改革發展的教育家型、創新發展型校園長。

新區的教育不止于此。還有一批家門口的好學校正在快馬加鞭地在建設。2024年,新區將新建投用學校6所,增加學位1.06萬個,為轄區群眾提供更多優質教育資源和平臺,奮力譜寫教育高質量發展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