瀏覽次數:次
什么是國際生物多樣性日?
國際生物多樣性日(International Day for Biological Diversity)是聯合國環境署提議的旨在保護和可持續利用生物多樣性的國際性主題紀念日,定于每年的5月22日。
什么是生物多樣性?
《生物多樣性公約》將生物多樣性(biological diversity)定義為:各種生物之間的變異性或多樣性,包括陸地、海洋及其他水生生態系統,以及生態系統中各組成部分間復雜的生態過程。生物多樣性分為3個層次:遺傳多樣性、物種多樣性和生態系統多樣性。
為什么要保護生物多樣性?
生物多樣性是人類賴以生存的條件,是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基礎,是生態安全和糧食安全的保障。我們的衣、食、住、行及物質文化生活的許多方面都與生物多樣性密切相關。生物多樣性具有提供食物來源、作為生產原料、增添生活情趣、用于科研教育等直接價值,也有穩定生態系統、保護水土資源、調節環境氣候、處理污染廢物等間接價值。
陜西生物多樣性“家底”知多少
為加強野生動植物保護管理,維護生物多樣性安全,陜西積極行動,開展一系列生物多樣性保護工作。
陜西分布有多少國家一級重點保護野生動物?今天,我們一起盤點陜西生物多樣性“家底”。
目前,陜西分布有野生脊椎動物932種,其中,以大熊貓、羚牛、金絲猴和朱鹮為代表的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物156種,省級重點保護動物55種;種子植物4600余種,其中,國家和地方重點保護野生植物314種,中藥材3291種,已知大型真菌資源達394種。
2023年長江流域重點水生生物資源監測報告(陜西站)顯示,2023年魚類監測結果與2022年相比,種類數由2022年的78種屬增加到88種屬,新增虹鱒、尖頭大吻鱥、斑條鱊、大鰭鱊、細鱗鲴、大眼華鳊、團頭魴、魴、尖頭鲌、中華倒刺鲃、片唇鮈、厚唇裸重唇魚、鰱、花斑副沙鰍、斯氏高原鰍、長須黃顙魚、長吻鮠、紅狼牙蝦虎魚、河川沙塘鱧、烏鱧20種。省農業農村廳漁業漁政局局長趙毅表示,新增魚類中,河川沙塘鱧為首次在漢江中采集,刷新了該物種向西分布的紀錄。
生物多樣性保護,陜西在行動
生物多樣性保護,陜西一直在行動。陜西省印發進一步加強生物多樣性保護的實施意見,修訂并嚴格落實《陜西省秦嶺生態環境保護條例》《陜西省濕地保護條例》《陜西省飲用水水源保護條例》《陜西省渭河保護條例》等法規,為生物多樣性保護與可持續利用提供了堅實的法律保障。
如今,朱鹮和秦嶺石蝴蝶從“瀕危”發展到“壯大”:朱鹮從1981年的7只發展到如今的萬鹮翱翔,曾經的瀕危植物秦嶺石蝴蝶通過人工繁育已大規模回歸野外。
鳥類、昆蟲、植物……越來越多的物種被發現并記錄。陜西不斷優化生物多樣性保護空間格局,建立了213個自然保護地,其中國家公園1個、自然保護區43個、自然公園169個(風景名勝區28個、森林公園82個、地質公園14個、濕地公園43個、沙漠公園2個);組織實施珍稀瀕危野生植物就地遷地保護工程,持續開展大熊貓、朱鹮、林麝等珍稀物種人工繁育和野化放歸,取得顯著成效;持續開展“綠盾”自然保護地強化監督等系列執法行動,對影響野生動植物及其棲息地保護、破壞生態環境的各類違法違規問題進行嚴肅查處。
今天的三秦大地,從陜南到關中,再到陜北,候鳥翩躚,魚翔淺底,已成常態,水清、岸綠、景美,一幅幅美麗生態畫卷正在三秦大地徐徐展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