瀏覽次數:次
近期,國家林草局、中央宣傳部、中央政法委等17部門聯合開展為期三年的打擊鳥類非法交易專項行動,釋放出國家守護鳥類資源、筑牢生態安全屏障的強烈信號。對于地處候鳥遷徙通道的陜西而言,這場專項行動既是強化生態保護的契機,也需以此為抓手,推動“不買非法鳥、不傷害鳥”成為社會共識。
陜西橫跨黃河、長江兩大流域,境內秦嶺山脈是生物多樣性重點區域之一。每年遷徙季,候鳥經陜西停歇、覓食,這里的生態環境質量,關系到全球候鳥的遷徙安全。17部門的專項行動,為陜西破解鳥類保護難題提供了有力支撐。從全鏈條監管要求來看,陜西需進一步整合林草、公安、市場監管等相關部門力量,針對候鳥遷徙的關鍵時段與重點區域,加密野外巡護頻次。比如,延安黃河濕地、漢中朱鹮保護區依托“人防+技防”手段,對非法捕獵行為形成精準打擊。同時,針對人工繁育鳥類的監管漏洞抓緊完善本地檢測鑒定標準,建立鳥類來源追溯體系,杜絕非法捕獵鳥類借“人工繁育”之名流入市場,讓監管覆蓋從野外到銷售的每一個環節。
然而,要守住鳥類生存的安全線,僅靠監管部門遠遠不夠。要推動保護理念普及,讓“不買非法鳥、不傷害鳥”成為大眾的自覺行動。在陜西,朱鹮從瀕臨滅絕到繁衍生息的保護奇跡,早已證明大眾參與的重要性。正是當地村民、科研人員、志愿者的共同守護,才讓“東方寶石”重新翱翔于天空。如今,要將保護力量延伸到更多鳥類,還需進一步強化宣傳引導。應結合“世界候鳥日”“愛鳥周”等活動,在社區、學校、花鳥市場開展普法宣傳,曝光非法交易典型案例,讓大眾知曉購買、傷害野生鳥類的嚴重后果,也可鼓勵民間環保組織參與巡護、救助,搭建大眾參與鳥類保護的平臺,讓人人都成為生態保護的監督員。
鳥類的生存狀態,是衡量生態環境質量的晴雨表,也是檢驗社會文明程度的標尺。對陜西而言,保護鳥類,就是守護秦嶺的生態底色,也是守護子孫后代的生態福祉。17部門的專項行動已吹響號角,唯有將制度監管轉化為全民行動,讓愛鳥、護鳥融入日常,才能真正為鳥類筑起堅不可摧的安全屏障,讓鳥類在天空中自由翱翔,讓生態之美成為三秦大地的鮮明底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