瀏覽次數:次
7月19日,西咸新區在全省率先啟動編制的大氣污染源排放清單(以下簡稱《源清單》),通過專家評審,這也是汾渭平原的首份清單,這意味著西咸新區科學治霾精準治霾將會再上新臺階,西咸新區大氣污染源排放清單編制項目是全省首個完成驗收的源清單項目,也是汾渭平原的首份清單。
項目充分借鑒京津冀及重點區域“2+26”城市的相關經驗,采用“邊研究、邊產出、邊應用”的工作模式,基本摸清了固定燃燒源、工藝過程源、移動源、揚塵源等10類污染源排放狀況,實現了“家底清”。源清單編制工作與駐點服務一體推進,是本項目的最大特色和亮點;同時建立源清單動態更新和管控決策系統,讓清單的基礎數據活起來,實施多維分析和動態展示,實時有效指導新區大氣污染防治工作,實現了“方向明”。大氣源清單項目的順利驗收和管控決策系統的使用,將為新區大氣污染防治工作和改善區域環境空氣質量,奠定堅實的基礎。
本次會議邀請了中國環境科學研究院首席科學家、研究員,國家大氣污染防治攻關聯合中心副主任柴發合擔任專家組組長,中國環境科學研究院、中國科學院以及相關高校生態環境及遙感等方面專家共同組成專家組。會議同時邀請了省生態環境廳、西安市生態環境局和咸陽市生態環境局的相關領導到會指導。西咸新區管委會副主任李肇娥出席并講話。
評審會上,專家組一致認為,大氣污染源是空氣質量改善和強化管控的基礎,做好《源清單》沒有任何捷徑,唯有扎實調研,廣泛采集數據,充分結合本地排放特征,才能全面掌握“敵情”,實現靶向治污。西咸新區《源清單》編制工作在陜西起步早,部署快,工作扎實有效,報告編制質量高,特色突出,達到了國內先進水平,希望繼續加強動態更新和清單應用。
柴發合表示,清單編制各項工作非常充分,針對關中地區實際和新區污染特征,一是加大秋冬季顆粒物和夏季臭氧污染管控力度,堅定散煤替代的信心和決心;二是建立秋冬季和其他時段VOCs排放源譜,增加VOCs自然源排放分析;三是合理選擇污染物排放因子,重點關注污染排放強度,深挖減排潛力;四是重污染天氣應急減排進行差別化管理,強化環境執法監管,倒逼企業落實治污主體責任,確保污染減排效果。
中國環境科學研究院研究員張新民說,清單編制內容全面,與“一市一策”充分結合,要完善大氣污染源排放清單校驗環節,持續關注天然源VOCs,細化揮發性有機物源清單,繼續加強臭氧敏感性分析,強化污染管控。
華南理工大學教授袁自冰說,清單編制完成度高,應多關注本地生物質燃燒對VOCs和顆粒物,商混站點源對PM2.5的顯著影響,細致分析機動車排放和柴油車含氧VOCs排放污染。
南開大學環境科學與工程學院研究員史國良說,清單編制最大的特色和亮點是建立了清單動態更新和管控系統,結合工業源在線監測和治理信息,充分發揮源清單系統聯網的作用,重視數據形成的條件。
中國科學院遙感與數字地球研究所副研究員王子峰說,清單編制工作扎實,要堅持動態更新,分析區域污染影響和排放日峰值,在人工識別基礎上,利用衛星遙感觀測分析,為精準施策提供技術支撐。
省生態環境廳科技與財務處處長沈炳崗表示,西咸新區的《源清單》編制內容詳實可靠,時效性和可操作性強。新區應充分發揮“領頭羊”作用,實時更新源清單,做好源清單動態解析,探索建立本地化污染源譜庫,全力推進關中地區區域聯動預測預警和大氣污染防治工作,省級相關部門將給予有力支持。
李肇娥表示,《源清單》是新區大氣污染防治的“作戰地圖”,為新區的科學化、定量化和精準化的大氣環境管理提供了決策支撐。新區將結合專家意見,加快《源清單》的更新完善,充分發揮“作戰地圖”作用,用好清單管控決策系統“指揮棒”,堅決打贏大氣污染防治攻堅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