瀏覽次數:次
良好的生態環境是高質量發展的必然要求,也是增強民生福祉的優先領域。今年以來,西咸新區持續推動生態文明建設,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大氣、水環境質量均達到了建立監測體系以來的歷史最好水平,實現了生態惠民、生態利民、生態為民。
一個多月前,第十四屆全運會馬術和小輪車比賽在西咸新區秦漢新城舉辦。雖然天公不作美,時雨時晴,但清新的空氣卻為選手和觀眾們的現場體驗加分不少。
今年以來,西咸新區保持動態更新大氣污染源清單,確保污染源底數清、實現靶向治霾;按照“新區暗訪,新城巡查,走航監測,午間無休”的模式,繼續深化臭氧污染分級管控,明確3類28項硬措施,全運會期間,西咸新區空氣質量全部為優良天。
在水污染防治方面,新區已封堵250個入河排污口,并持續開展再排查再整治,嚴格入河排污口設置審批、做好河湖污染源頭管控。按照“截污納管管長遠、臨時抽排保應急、治理設施做補充”的思路,切實做好農村生活污水集中處理,在改善人居環境的同時,提升水質。
1-9月,新區空氣質量綜合指數4.40,同比改善9.3%。優良天數220天,同比增加8天。PM2.5濃度39微克/立方米,同比下降18.8%。O3濃度145微克/立方米。渭河、涇河水質達到地表水Ⅱ類,灃河、太平河、新河水質達到地表水Ⅲ類。新區大氣、水環境質量均達到了建立監測體系以來的歷史最好水平。
漫步西咸新區,你會發現,樓在園中、路在綠中、城在林中、人在景中,新建的綠道、口袋公園就像一個個毛細血管深入城市肌理,讓城市充滿活力。
近年來,西咸新區率先踐行碳達峰碳中和,大力推廣“中深層無干擾地熱供熱技術”,以“氣候適應型城市”“氣候投融資”雙試點建設為抓手,積極探索碳減排新路徑,開展“無煤城市”“無廢城市”建設,全面構建綠色生態大格局。
口袋公園、屋頂花園、城市綠道、河道生態景觀帶……隨著綠化覆蓋加大,新區的生物多樣性也逐漸豐富起來。據初步調查,新區野生陸生脊椎動物共有188種,國家重點保護脊椎動物25種。白頭鵯、灰喜鵲等鳥類的數量大幅度增加,黑水雞、白骨頂、斑嘴鴨等也成為渭河濕地、灃西新城中央綠廊等生態綠地的常客。
白鷺、白鶴、黑鸛、野鴨……今年7月,全國人大常委會辦公廳牽頭組織的“中華環保世紀行”中央媒體和都市類媒體記者采訪團來到西咸新區,探訪了灃河生態環境治理情況。記者團看到的是岸邊此起彼落的各種水鳥、清澈的河水以及新修的綠廊棧道,人與自然和諧相處。
“監管”變“幫扶”,科學定減排。
這里以良好營商環境推動企業綠色轉型。
“以前是督辦檢查,現在不一樣了,環保專家會根據我們企業的生產特點,提建議、定措施,幫助我們制定科學合理的減排措施,同時還幫助我們排查潛在的環境風險隱患,這種形式挺好的”。變“監管”為“幫扶”,企業實實在在感受到了環保管理思路的轉變。
為深入踐行為民情懷,真正做到為群眾辦實事、解難事,西咸新區生態環境局以優化營商環境為切入點,建立生態環境與招商部門協作機制,提前介入,服務重大項目招商引資;創新執法方式,探索非現場執法等新措施,積極落實監督執法“正面清單”;制作印發《環保助企業服務手冊》,為企業排憂解難;以重污染天氣應急績效評級為抓手,對轄區企業實施差異化管理,推動企業綠色轉型升級,助力新區綠色發展。
通過創新方式方法,從企業的痛點堵點出發,新區在解決企業的“急難愁盼”中,使其享受到良好營商環境的便利和福利。
新階段開啟新征程,新要求激發新干勁。新區將繼續堅定不移走生態優先、綠色發展之路,加快推進構建現代環境治理體系,深入推進生態文明建設,保持污染防治戰略定力,推動生態環境質量持續好轉,以生態環境的高水平保護助力新區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為人民群眾建設宜居宜業的生態之城、綠色之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