瀏覽次數:次
位于西咸新區灃東新城的《赳赳大秦》演出劇場,自2024年9月27日首演以來持續火爆。截至目前,這部以秦文化為主題的大型沉浸式演藝已累計接待觀眾超35萬人次,上座率95%,周末場次售罄成為常態。
究竟是什么樣的“魔力”,讓這場演出從“網紅”走向“長紅”?
科技賦能
帶來觀劇極致效果
“豈曰無衣,與子同袍。”激昂的聲音響起,剎那間,觀眾仿佛被時光洪流席卷,瞬間穿越至大秦。觀眾王悅佳至今都記得那個讓她汗毛直豎的瞬間:“那種直達心靈深處的震撼,令人難以忘懷。”
這種打破“第四面墻”的震撼體驗,源于劇院的硬件配置。這座現代化劇場,藏著不少“黑科技”。移動的舞臺、會跑的觀眾席、全感官系統......劇院內分為四大空間,六大演出場景。采用推進式沉浸觀演形式與360度室內實景舞美,使整個舞臺將化身為一座移動的“秦朝戰車”,讓觀眾席在演出中隨劇情發展向前行進,瞬息穿越兩千年。
為實現殿堂級聽覺效果,《赳赳大秦》近日又對環繞揚聲器的安裝方式與角度進行了重新規劃,全面升級擴聲系統,實現了新增設備與現有系統的無縫對接。團隊運用數字化建模與仿真分析技術,充分考慮觀眾席位置的動態變化,對每個表演位置和聽音區域進行細致模擬,反復調試揚聲器陣列角度,讓觀眾能夠享受到更均勻的聲場分布和更精準的聲源定位。
從眾人勞作的號子聲,到戰場上金戈鐵馬的撞擊聲、士兵們的吶喊聲,每一個音效都經過精雕細琢與巧妙布局。借助環繞立體聲技術,觀眾能夠清晰辨別聲音的方向,仿佛置身于那個風云變幻的時代,身旁是忙碌往來的秦人,遠處是硝煙彌漫的戰場。
對演出效果的極致追求帶來了肉眼可見的回報。不少觀眾“二刷”“三刷”,因為“每次都能發現新的細節。”
深耕IP
打造文創產業生態
如果說硬件是骨架,內容則是《赳赳大秦》的“靈魂”。《赳赳大秦》突破了傳統舞臺藝術的界限,創造性地融合了舞劇的肢體語言、話劇的臺詞張力、雜技的驚險刺激,甚至還有現代跑酷元素。這種跨界融合的藝術形態,不僅讓歷史故事煥發出新的生命力,更是讓學者余秋雨、演員靳東在觀演后紛紛贊嘆。
演出吸引人,劇場出口處的“赳赳大秦制造局”同樣火爆。《赳赳大秦》團隊通過深研秦代美學特點和自身特色,提取多種歷史文化符號,結合國潮插畫、潮流盲盒等現代藝術表現形式,打造出兼具歷史厚度與時尚張力的IP文創矩陣,從聯名“這就是俑”主題盲盒到“《赳赳大秦》金屬徽章”。從“《赳赳大秦》紀念郵票”到“黑夫毛絨掛件”,覆蓋多種品類的文創產品可供消費者自由選擇。
同時,《赳赳大秦》還跨界將“秦風”帶入餐飲:與本土茶飲品牌“茶話弄”聯名推出“秦風雅韻”系列飲品,首周銷量突破萬杯;與國際餐飲品牌肯德基合作“秦味”主題套餐,更是在西北地區首創。這些跨界合作不僅為傳統IP注入了時尚活力,更開辟了文化傳播的新渠道。
劇院未來還將推出立體畫冊、文化潮玩等一系列緊密結合自身氣質的文創單品,逐步完成從“文化符號搬運工”到“文化IP構建者”的蛻變,打造具有可成長性的文創產業生態。
演藝生態
激活商業消費活力
看完了精彩的演出,也要犒勞一下自己的味蕾。散場后的觀眾們通常不會匆匆離去。因為劇場外,和平村夜市燈火通明,“秦味”烤肉香氣四溢;灃東吾悅廣場步行街上,市集人頭攢動;不遠處的大秦熙市也正迎來客流高峰。這種“觀演+休閑+夜游”的消費閉環,讓每位觀眾在周邊的平均停留時間延長至5小時,大大帶動了周邊商戶的夜間營收。
隨著陜西藝術博物院二期Insula綠洲項目的推進,這里又將崛起一個占地12萬平方米的文化商業綜合體。未來,游客“上午在博物院看展、下午觀演《赳赳大秦》、晚上泡大秦溫泉”的一日體驗將成為標配。
西咸新區持續聚焦構建“4+1”現代產業體系,加快培育壯大文化旅游業,從項目孵化、人才引進、市場推廣、服務配套等方面給予區內企業全方位支持。例如在交通保障方面,西咸公交動態調整6條線路,將昆明池、詩經里等景點與劇場編織成一張文旅網絡。此外,新區還定期舉辦文旅項目推介會,幫助《赳赳大秦》等優質項目對接資本市場,拓寬融資渠道。
從《赳赳大秦》到《絲路之聲》《絲路花語》,再到草莓音樂節、馬蹄音樂節、兒童劇,西咸新區演藝項目現已累計接待游客超120萬人次,帶動周邊餐飲、零售等消費近千萬元,吸引演藝策劃、舞美設計等多家上下游企業入駐,西咸新區以硬件投入保障體驗,以文化深耕鑄就精品,以生態構建激活演藝產業的起路徑清晰可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