瀏覽次數:次
太平遺址是一處大型的客省莊二期文化聚落遺址,距今約4150年至3700年,在夏代紀年范圍內,這就填補了關中這一時期存有大型都邑遺址的重要環節。印證了關中渭河流域中華文化發展連綿不絕,其考古意義重大,價值彌足珍貴。
今天,讓我們一起走進太平遺址考古現場,近距離了解關中地區的中華文明。
遺落的關中文明
近日,2022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初評啟動,西安太平遺址赫然在列,這一遺址曾入選2021年第二屆“陜西重要考古新發現”名單。
太平遺址位于西咸新區灃東新城斗門街道太平村東側,周圍地勢開闊平坦,遺址在斗門水庫項目建設過程中被發現。2021年3月,由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陜西省考古研究院、西安市文物保護考古研究院、西北大學組成的聯合考古隊正式展開對太平遺址的持續發掘與研究工作。
經過近兩年的考古研究工作,目前已完成勘探面積50余萬平方米,累計發掘面積4600平方米,清理出窯洞、環壕、墓葬等遺跡,出土陶器、玉器、骨器等大量文物。經碳十四測年法確定,太平遺址距今約4150年至3700年,已進入夏代紀年范圍,是迄今為止在關中地區發現規模最大的龍山時代環壕聚落遺址。
關中盆地位于中國地理版圖的中央位置,是華夏文明起源的核心區域之一,貫穿關中盆地的渭河河谷兩岸更是孕育了數不勝數的史前和歷史時期遺址。從距今8000年的老官臺文化、距今7000年的仰韶文化、距今4000年的客省莊二期文化(屬于龍山文化晚期),以及周、秦、漢、唐等諸多朝代,都在此綿延生息。太平遺址的發現,填補了關中地區這一時期的大型中心聚邑遺址的空白,證實了在關中地區中華文明起源和發展歷程是從未間斷的。
獨特的遺跡留存
太平遺址是一處大型的客省莊二期文化聚落遺址,由東、西兩個環壕構成。目前,西環壕清理了西南轉角附近和東南轉角部分,東環壕清理了東北轉角部分。兩座環壕年代相同,體量接近,口部寬度約15米至20米,底部寬度約10米,深約5米。
2022年,太平遺址的主要發掘區域為東環壕部分,以TP0303發掘區和TP0304發掘區為重點區域。遺址內發現居住建筑形式多樣,包括地面式方形建筑、“呂”字形半地穴建筑,圓形深穴式建筑外,本年度新發現有使用土坯的窯洞式建筑,兩個居室與一個院落的半地穴建筑組合,及一處可能與建筑相關的人工夯土臺基等。
TP0303發掘區的代表性遺跡為一個“兩室一廳”的院落。此院落由一個橢圓形院落、一間側室和一間后室組成,在院落東南部有一處臺階,可能是院落的出入口。
北部側室房屋中間有一處灶面,可能用于炊事或取暖活動,旁邊有一處用于儲藏的窖穴。中央區域還有一處小坑,是人們為了儲存火種而挖掘的火種坑。當時的人們在平時會保留一部分火種存在火種坑,需要取火的時候就添柴使其點燃,省去了生火的麻煩。
院落的加工較為考究。“我們在部分壁面發現它有細泥涂抹過的痕跡,就像當代人們裝修屋子給墻面抹灰一樣。同時院落一角還有一處室外灶,這種灶可能是季節性使用的,比如冬天在室內生活就用不到它,夏天屋內比較熱,可能炊事活動就會轉移到院子里進行。”太平遺址聯合考古隊隊員沈百鳴介紹,“院落中還有一個火種坑更考究,坑壁經過粉砂土抹光處理,且質地堅硬,可能經過長期使用。”
后室的整體形狀為近方形,但地面趨于圓形。房間內有一處壁灶(類似當代的壁爐),房屋中間的地面上也可以看到灶址的痕跡。在灶址旁邊出土了一個接近完整的龜的腹甲。房間內還發現有三件紅陶管狀陶器。
TP0303發掘區還發現了三座窯洞式建筑,在清理過程中發現了帶有紅色和白色的彩繪。
TP0304發掘區發現環壕、陶窯、半地穴建筑等遺跡,其中最具代表性的為環壕。環壕靠近聚落的內側岸面呈下部垂直、上部斜坡狀;外側岸面陡直,部分壁面有水平狀水蝕凹槽,由此可知當時環壕有可能與自然河道相連通的水流。環壕起到防御、防洪、給排水等重要作用。沈百鳴說:“太平遺址壕溝內側的遺存現象分布得非常密集,在壕溝外側分布就相對稀疏一些。”
罕見的出土文物
在太平遺跡出土有豐富的、年代特征鮮明的陶器、石器、骨角器、蚌器和玉器等遺物,為準確了解太平遺址的文化內涵和年代信息提供了科學依據。
其中,出土的玉器包括有玉料,有玉器,有玉器加工過程中的副產品,反映出一套完整的玉石器加工操作鏈,表明太平遺址應有玉器作坊存在,并擁有了一定專業化程度的玉石器手工生產體系。
尤為可貴的是太平遺址出土了一件關中地區少見的合瓦形陶鈴,是我國禮樂制度的重要見證,同類器物在陶寺遺址和新砦遺址有所發現,顯示出太平遺址應有一定的級別。
“陶鈴、陶牌飾這類高等級的文化因素,在一定程度上都證明了太平遺址是一個中心性的聚邑遺址。”太平遺址聯合考古隊成員沈百鳴介紹。“當時的玉器是一種相當稀缺的資源,現在發現的這些所謂的樂器,它不僅是一種音樂,它更是一種身份和權力的象征,是早期禮樂制度的見證。”
此外,在太平遺跡中還出土了大量的動植物遺存和陶器。出土動物骨骼遺存主要有豬、羊、牛等家畜,也有鹿、中華圓田螺、河蚌等野生動物;植物遺存包括粟、黍、水稻、小麥、大麥等。出土陶器幾乎涵蓋了所有客省莊二期文化中常見的器類和組合,主要有斝、鬲、盉、鬶、盆、尊、繩紋平底罐等。
“這些證據表明太平遺址先民采取了種植、采集、家畜飼養、漁獵等多種生業模式,為了解先民對自然資源開發,生態環境變遷和人地關系提供了重要依據。特別是小麥的發現為了解小麥東傳路線提供了明確的證據。”太平遺址聯合考古隊成員沈百鳴介紹。
在距今4000年左右的中國史前社會動蕩整合的廣闊背景下,以太平遺址為代表的客省莊二期文化,在區域文化互動中扮演了重要角色,與同時期文化的密切聯系表明太平遺址已經具備了中心性聚邑的地位,是四方文化交流的輻輳之地,奠定了關中盆地中部以周、秦、漢、唐為代表的都城文明的史前基礎。
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員、太平遺址聯合考古隊隊長王小慶說:“太平遺址已經具備了高等級中心性聚落遺址應有的要素,初步出現了以禮制為核心的早期文明的一些基本特征。以往,我們對關中地區4000年前后中華文明起源和早期發展,這么關鍵一個時間節點的資料認識一直有所欠缺,太平遺址的發現可以說推開了一扇新的大門,為我們提供了重要的新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