瀏覽次數:次
生物安全相關知識
生物安全一般是指由現代生物技術開發和應用對生態環境和人體健康造成的潛在威脅,及對其所采取的一系列有效預防和控制措施。后來召開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員會,決定把生物安全納入國家安全體系。
習近平總書記在北京考察新冠肺炎防控科研攻關工作的重要講話中,深刻闡釋生物安全之于保障國家總體安全的重要地位、重要作用,就加強疫病防控和公共衛生科研攻關體系和能力建設作出規劃部署、提出明確要求,為我們防范化解重大疫情和重大突發公共衛生風險、有效維護國家生物安全和總體安全指明了方向、提供了遵循。
非典、埃博拉、新冠肺炎……當今世界,生物安全問題已經成為全世界、全人類面臨的重大生存和發展威脅之一。習近平總書記站在保護人民健康、保障國家安全、維護國家長治久安的高度,提出把生物安全納入國家安全體系,深化了我們對國家安全的戰略認識,凸顯了基于現實的強烈問題意識。透過抗擊新冠肺炎疫情這場“大考”,在充分看到我國制度優勢的同時,也要正視這個過程中所暴露的一些短板和不足,既要立足當前,更要放眼長遠,總結經驗、吸取教訓,從體制機制上創新和完善重大疫情防控舉措,健全國家公共衛生應急管理體系,提高應對突發重大公共衛生事件的能力和水平。
重大傳染病和生物安全風險是事關國家安全和發展、事關社會大局穩定的重大風險挑戰。站在國家總體安全的角度,加強生物安全能力建設,必須完善重大疫情防控體制機制,健全國家公共衛生應急管理體系。要堅持平時和戰時結合、預防和應急結合、科研和救治防控結合,統籌各方面科研力量,提高體系化對抗能力和水平;加強戰略謀劃和前瞻布局,完善疫情防控預警預測機制和應對舉措;研究建立疫情蔓延進入緊急狀態后的科研攻關等方面指揮、行動、保障體系,平時準備好應急行動指南,緊急情況下迅速啟動。要強化法治保障,完善法律法規體系,全面提高依法防控依法治理能力。
生命安全和生物安全領域的重大科技成果也是國之重器。加強生物安全能力建設,要注重從科研攻關入手,加強疫病防控和公共衛生科研攻關體系和能力建設。要完善關鍵核心技術攻關的新型舉國體制,加快推進人口健康、生物安全等領域科研力量布局,整合相關領域國家重點科研體系,布局一批國家臨床醫學研究中心,加大衛生健康領域科技投入,加強生命科學領域的基礎研究和醫療健康關鍵核心技術突破,加快提高疫病防控和公共衛生領域戰略科技力量和戰略儲備能力。要加快補齊我國高端醫療裝備短板,加快關鍵核心技術攻關,突破技術裝備瓶頸,實現高端醫療裝備自主可控。
為加強生物安全,2004年11月12日國務院令第424號發布《病原微生物實驗室生物安全管理條例》,2016年2月6日《國務院關于修改部分行政法規的決定》第一次修訂了該條例,2017年3月1日《國務院關于修改和廢止部分行政法規的決定》進行第二次修訂。
國家根據病原微生物的傳染性、感染后對個體或者群體的危害程度,將病原微生物分為四類:第一類病原微生物,是指能夠引起人類或者動物非常嚴重疾病的微生物,以及我國尚未發現或者已經宣布消滅的微生物。第二類病原微生物,是指能夠引起人類或者動物嚴重疾病,比較容易直接或者間接在人與人、動物與人、動物與動物間傳播的微生物。第三類病原微生物,是指能夠引起人類或者動物疾病,但一般情況下對人、動物或者環境不構成嚴重危害,傳播風險有限,實驗室感染后很少引起嚴重疾病,并且具備有效治療和預防措施的微生物。第四類病原微生物,是指在通常情況下不會引起人類或者動物疾病的微生物。第一類、第二類病原微生物統稱為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
國家根據實驗室對病原微生物的生物安全防護水平,并依照實驗室生物安全國家標準的規定,將實驗室分為一級、二級、三級、四級。一級、二級實驗室不得從事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實驗活動。三級、四級實驗室應當通過實驗室國家認可,可從事某種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或者疑似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實驗活動。
病原微生物實驗室是開展疾控、醫療、科研、教學工作的重要場所。目前,我國病原微生物實驗室的種類多、數量大,工作內容繁雜。在操作病原微生物各種實驗過程中,不同的環節和場所存在不同的生物安全風險。為提示病原微生物實驗室內工作人員在不同場所、不同操作環節應注意的內容,指導工作人員采取必要的防護措施,或告知工作人員可操作和禁止操作的活動,防范安全事故的發生,急需一套規范、系統、科學、明確的實驗室生物安全標識。明確生物安全標識旨在提示工作人員對可能存在風險的部位、操作等有明確的認識,提高工作人員防范能力,減少或避免實驗室生物安全事故的發生。進一步指導和規范我國衛生行業內病原微生物實驗室生物安全標識的規范化,確保實驗室生物安全,保障疾控、醫療、科研、教學工作安全、有序進行。
公共衛生安全相關知識
2020年4月3日,新冠肺炎世界確診人數超過100萬。從首例確診到全球確診數破10萬,花了67天時間;而達到第二個10萬,僅用了11天;第三個10萬,僅用了4天。誰都不會想到,在邁入2020時,我們也進入了一個會寫進人類史的節點。奧運會延期、高考延期、美股反復熔斷、多國封城封國。甚至有人將其與1918年西班牙大流感相比較,這是有史以來致病與致死人數最多的單次流行性傳染病,也是迄今為止最為嚴重的國際性公共衛生事件,因流感導致的全球死亡人數約在四五千萬到一億之間,而當時世界總人口也僅有約18億。由于流感致死的主要人群是20-40歲的青壯年,當時正值一戰的最后階段,大量青壯年的死亡直接導致許多國家的候補兵源嚴重不足,因此導致了戰爭和世界格局走向的變化。
1.公共衛生事件。公共衛生事件是指突然發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社會公眾健康嚴重損害的重大傳染病疫情、群體性不明原因疾病、重大食物和職業中毒以及其他嚴重影響公眾健康的事件,如鼠疫、霍亂、食物中毒,重大動物疫情以及外來有害生物入侵等。公共衛生事件具有三個特征:突如其來,一般不易預測;針對的是社會群體而不是特定的人,具有公共衛生屬性;對公眾的健康損害和影響要達到一定的程度,即能造成嚴重影響的事件。根據調查方式的不同主要分為六類:傳染病暴發(最多見的一種)、群體性不明原因疾病、免疫接種事件、醫院內感染、中毒(食物、職業等),其它公共衛生事件(災后次生公共衛生事件、菌毒種等致病因子丟失等)等。
2.公共衛生事件的影響。公共衛生事件造成最直接的影響就是對群體健康和生命的危害,當前全球新冠疫情形勢持續增長,部分國家累計死亡人數已破萬,單日死亡人數超千人,這個數據表明局部的醫療系統已經被擊穿,參考武漢重癥率最高時達30%,倘若醫療資源發生擠兌,新冠病死率不容樂觀。除了群體生命健康的損失,因救治和防疫產生直接和間接的經濟損失,社會生活的停滯以及國際負面影響也是無法估算的。由于傳染病的特點,它在一定的時間內增加、成倍的增長甚至是指數級的增長。這種指數級的增長,不同于很多自然災害。一般自然災害的威脅是遞減的,但是疫情是指數級遞增的,如果沒有及時采取有效的措施,后果將無法控制。在世界歷史上,任何一次傳染病的大流行,都被視為一場無形的戰爭,拼的是綜合國力,以及對社會資源的調配。病菌被認為是和槍炮、鋼鐵一樣,都是人類文明進程所帶來的;而每一次大規模的傳播又對人類文明本身產生極其巨大而深遠的影響。
3.公共衛生事件中教育衛生部門的職責。根據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性質、危害程度、涉及范圍,突發公共衛生事件分為四級:特別重大(I級)重大(II級)較大(III級) 一般(IV級),依次用紅色、橙色、黃色和藍色進行預警。發生突發公共衛生事件后衛生部門主要做好三件事:一是開展調查,立即組織疾控中心等有關單位對事件發生的原因,涉及的人群、地域范圍、事件的危害程度、影響及發展趨勢進行調查,并初步判定突發事件的等級;二是采取控制措施,根據突發事件的性質分別采取不同的現場控制措施,如保護現場、隔離患者、現場消毒、切斷傳染源、保護水源等,防止進一步擴大;三是開展醫療救治,對事件的傷病員進行搶救、轉送、治療,對傳染病人進行隔離治療。教育部門要及時組織實施各類學校的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控制措施,防止突發公共衛生事件在學校內發生,做好在校學生、教職工的宣傳教育和自我防護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