瀏覽次數:次
各區、縣人民政府,市人民政府各工作部門、各直屬機構:
《西安市養老服務設施布局規劃(2018—2030年)》已經市政府2018年第34次常務會議審議通過,現印發給你們,請結合實際,認真抓好貫徹落實。
西安市人民政府辦公廳
2018年12月31日
西安市養老服務設施布局規劃(2018—2030年)
為深入貫徹黨的十九大關于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構建養老、孝老、敬老政策體系和社會環境,加快老齡事業和產業發展的戰略部署,認真落實市第十三次黨代會精神,有效破解“養老難”問題,補齊養老發展短板,統籌規劃養老服務設施,努力提升我市養老服務水平,特編制本規劃。
一、規劃背景
(一)多項國家級試點政策落地西安,養老事業迎來重大發展機遇。
2014年8月,西安市被確定為全國養老服務業綜合改革試點地區;2016年9月,西安市被確定為第二批國家級醫養結合試點地區;2018年5月,西安市被確定為第三批中央財政支持開展居家和社區養老服務改革試點地區。上述國家級試點政策給我市養老事業帶來重大發展機遇。
(二)西安市人口老齡化趨勢明顯,養老服務設施需求將逐步加大。
我市60歲以上和65歲以上老年人口比例遠遠超過10%和7%的國際標準,早已步入老年型社會。未來西安人口老齡化壓力較大,對養老服務設施的需求將逐步增大。
(三)加大養老服務設施供給,支持戶籍新政。
大西安戶籍新政實施以來,截至2018年12月11日,新落戶人口突破百萬,增加了人口基數,對養老服務設施等公共服務設施建設提出了新挑戰。
(四)我市養老服務設施與其他城市比較。
截至2017年底,我市60歲及以上老年人口146.93萬人,占總人口數的15.95%,略低于全國平均水平。全市有養老機構140家(公辦33家,民辦107家),社會養老床位數5.4萬張,每千名老人擁有養老床位數36.75張。與杭州、成都等城市相比,我市養老服務設施發展相對滯后。
二、規劃總則
(一)指導思想。
深入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認真落實省委、省政府整體部署,準確把握我市人口老齡化發展趨勢,緊扣“追趕超越”、始終處于全省領先水平定位,積極開展應對人口老齡化行動,構建養老、孝老、敬老政策體系和社會環境,大力推進醫養結合,加快老齡事業和產業發展,努力把西安建設成為老年人老有所養、老有所醫、老有所學、老有所為、老有所樂,幸福生活的美好城市。
(二)規劃目的。
結合西安發展特色,構建完善的養老服務設施體系,明確養老服務設施用地和配套建設標準,為養老服務設施建設提供依據,推進養老事業健康發展。
(三)規劃對象。
本次規劃所指的養老服務設施是指專為老年人提供中長期生活照料、專業護理及生活輔助等綜合性公共服務設施,主要包括機構養老服務設施和社區居家養老服務設施兩大類。機構養老服務設施是指為老年人提供集中居住和照料護理服務的機構,包括敬老院、養老院和福利院等。社區居家養老服務設施是指為居住在社區的需要介助、介護的老人提供生活服務、保健康復、文體娛樂以及輔助服務的綜合性設施。
(四)規劃期限。
本次專項規劃基期為2017年,期限為2018—2030年,其中近期期限為2018—2021年,遠期期限為2022—2030年。
(五)規劃范圍。
本次規劃范圍為西安市行政轄區及西咸新區。
(六)規劃原則。
1.城鄉統籌,全民覆蓋。堅持城鄉公共服務均等化方向,逐步實現城鄉養老服務一體化。分級、分片統籌城鄉養老服務設施建設,使養老服務覆蓋全部常住人口。
2.節約集約,整合資源。整合養老、醫療等社會資源,在充分利用現狀養老服務設施的基礎上,對全市養老服務設施布局進行補充完善。
3.剛彈結合,規模適度。結合西安人口分布和老年人口特征、需求,養老服務設施應遵循剛性控制和彈性調整要求,合理預測老年人口數量、社會養老床位、養老服務設施和養老用地規模等。
4.因地制宜,人性規劃。結合規范、典型案例和西安城市建設實際情況,合理布局西安養老服務設施。尊重傳統文化與地方習俗,使養老服務設施方便老年人使用,貼近家庭生活。
(七)規劃目標。
1.近期目標(2018—2021年)。
根據西安市老年人口結構和老年人口發展趨勢,建成以居家為基礎、社區為依托、機構為補充、醫養相融合的養老服務體系。全市養老服務設施覆蓋100%的城市社區和80%的農村社區。
每千名老人擁有社會養老床位不低于45張。其中護理型床位占養老總床位數不低于40%,社會辦養老機構床位數比例達到80%。各區縣都要建設1所公辦機構養老設施,確保政府托底功能。養老設施用地作為重要的公共服務設施用地進行剛性控制。
按照人均用地不少于0.1平方米的標準,分區分級規劃設置養老服務設施。科學確定市、區縣、鎮街和社區(村)四級養老服務設施的規模、數量、權屬、功能、位置、運營模式和服務半徑,針對不同區域特點,制定供養、頤養或醫養結合的養老服務設施規劃。凡新建城區和新建居住(小)區,要按照每百戶20平方米配套建設養老服務設施,并與住宅同步規劃、同步建設、同步驗收、同步交付使用。老城區和已建居住(小)區無養老服務設施或現有設施未達標的,要按照每百戶15平方米的標準通過購買、置換、租賃等方式配置完善養老服務設施。
2.遠期目標(2022—2030年)。
全面建成以居家養老為基礎、社區養老為依托、機構養老為補充、醫養相融合、城鄉一體的養老服務體系。形成政府托底,機構、社區、家庭及社會力量參與的多種主體、多元化養老服務模式。
積極推進老年人家庭醫生簽約和老年人健康檔案管理工作,在穩定簽約率的基礎上做實做細老年人家庭醫生簽約工作。老年人協會和志愿者協會覆蓋所有社區和村莊。全市養老服務設施覆蓋100%的城市社區和100%的農村社區。
每千名老人擁有社會養老床位不低于45張。其中護理型床位占養老總床位數50%以上,社會辦養老機構床位數比例達到80%以上。各區縣至少建設1所公辦機構養老設施,確保政府托底功能。每個街辦至少建設1所綜合性養老服務設施,確保基本養老服務功能。
三、養老現狀分析
(一)老年人口現狀。
截至2017年底,西安市60歲以上老年人口146.93萬人,占全市總人口15.95%,其中新城區、碑林區、蓮湖區老年人口比例達到了18%左右,為全市老齡化程度最高區域。全市老年人口自2010年左右開始快速增長,2017年比2010年老年人口增長了38.4%,老年人口年均增速高達5.55%,遠遠高于西安市總人口年平均增速。西安已經進入老年型人口結構,并且老年化程度在逐年加重,到2050年左右老年人口總數將達到峰值。
(二)機構養老設施現狀。
截至2017年底,全市共有養老機構140家、總床位數3.3萬張,每百人機構養老床位數為2.2張,略低于全國平均水平。新城、碑林、蓮湖三區機構養老床位比例較低,僅為0.38%—0.56%;雁塔、未央、長安、灃東四區機構養老床位比例較高,為3.4%—7.6%。城三區養老床位數缺口較大,近郊區養老服務設施建設發展較快。其中護理型養老床位入住率較高,部分護理型養老機構出現“一床難求”的局面。
(三)社區居家養老服務設施現狀。
截至2017年底,全市共有社區1021個,已建成社區居家養老服務站760個,覆蓋率為75%。目前存在的主要問題為:社區養老資源多樣,發展意愿很強,但缺乏統籌整合及管理和運營人員,各社區單獨運營,成本較高。
(四)村鎮養老設施現狀。
截至2017年底,全市共有行政村2074個,已建成農村幸福院875個,覆蓋率為42%。目前存在的主要問題為:鎮街級養老服務設施不足,農村幸福院之間缺乏統籌和協調,散點式運行,功能單一;缺乏專業的管理和運營人員;農村幸福院正常運營率較低。
四、規模預測
考慮到西安戶籍新政等政策因素,結合《國家人口發展規劃2016—2030年》,預測至2021年,我市老年人口約215萬人,占總人口比例約為18.5%,社會養老床位數約9萬張;至2030年,老年人口約373 萬人,占總人口比例約為24.3%,社會養老床位數約16.8萬張。
五、養老服務設施布局規劃主要內容
(一)養老服務設施體系。
構建以公共養老服務設施為基礎,產業化養老為補充的養老服務結構,養老設施和養老服務覆蓋城鄉、覆蓋全部老年人,形成市、區縣、鎮街和社區(村)四級養老服務設施體系。推進“嵌入式”養老模式,探索創新“時間銀行”養老模式。
(二)養老服務設施布局。
至2030年,全市共規劃建設養老服務設施262處,用地面積約242公頃,機構養老床位數約8萬張。
1.市級養老服務設施主要包括大型區域性機構養老設施、大型老年康復設施、老年病專科醫院等服務設施,服務全市老年人。規劃市級機構養老設施7處,用地面積約42.4公頃,床位數約1萬張。其中,新建養老設施2處,分別為西咸新區第一社會福利院和西咸新區第二敬老院。現狀改造提升5處,分別為西安曲江老年公寓、市第一社會福利院、市第二社會福利院、西安工會老年護理院、西安曲江康復養老院。
2.區縣級養老服務設施主要承擔政府對城市“三無”、農村“五保”老年人的托底養老職能,同時向社會提供機構養老、老年大學、信息服務、文化活動等服務。規劃區縣級機構養老設施23處,用地面積約47.4公頃,床位數約1.5萬張。其中,新建養老設施7處,分別為碑林區社會福利中心、灃東新城老年服務中心、灃西新城老年服務中心、涇河新城老年服務中心、空港新城老年服務中心、秦漢新城兒童福利院及敬老院和秦漢新城老年服務中心。現狀改造提升16處,分別為新城區老年服務中心、西安市蓮湖區壽星樂園、碑林區老年人綜合服務中心、雁塔區曲江社會福利院、西安市灞橋仁德老年公寓、未央區老年福利服務中心、未央區草灘敬老院、長安區中心敬老院、臨潼區中心敬老院、閻良區中心敬老院、鄠邑區中心敬老院、高陵區社會福利院、周至縣社會福利院、藍田縣中心敬老院、藍田縣特困供養(福利)中心和西安昆明湖生態老年公寓。
3.鎮街級養老服務設施主要依托現狀機構養老設施,建設街辦綜合養老服務中心,應獨立占地。老年人活動中心可結合綜合養老服務中心設置,也可結合區級文化設施設置。面向轄區內老年人提供基本養老服務,提供近家護理型機構養老服務;提供信息服務、老年大學、老年人文體活動等綜合性養老服務;監督、管理、協調轄區內社區居家養老服務設施。規劃鎮街級養老設施232處,用地面積約152.3公頃,床位數約5.5萬張。其中,新建養老設施115處,現狀改造提升117處。
4.社區(村)級養老服務設施包括社區居家養老服務站和農村幸福院,主要開展日間照料以及助餐、助浴、助潔、助急、助醫等上門服務。城市新建社區養老服務設施按照每百戶20平方米的標準由開發商配套建設,由規劃、建設、民政等部門驗收,產權移交街辦統籌管理。老城區和已建居住(小)區無養老服務設施或現有設施未達標的,由區縣政府協調街辦按照每百戶15平方米的標準通過購買、置換、租賃等方式配置完善社區居家養老服務設施。每個小區宜設置一個社區居家養老服務站。針對社區規模差異較大、資源條件分布不均等現狀,以城市干路為邊界劃分社區單元,面積大約1—2平方公里,步行十五分鐘左右,由一家社會組織統一運營社區單元內的社區居家養老服務站,面向老年人家庭提供社區居家養老服務,提高設施的運營效率和服務質量。
(三)醫養結合。
以老年人全科醫生簽約、健康檔案建設和老年人就醫綠色通道等制度建設為保障,形成半自理老人協助就醫,失能老人上門就醫,醫保、合療與養老服務設施無縫對接的醫養結合模式。同時,推行長期護理保險制度。
1.市級、區級養老服務設施應結合相關市級、區級醫院,設置老年病專科門診。有條件的二級以上綜合醫院、中醫醫院應當開設老年病專科,增加老年病床數量,做好老年人慢性病防治和康復護理。
2.鎮街級養老服務設施應結合鎮街醫院、社區醫院建設,在機構養老設施建設醫療門診或形成醫養結合綜合體。鼓勵民營或企業轉型發展老年康復醫院、老年護理院,為長期臥床、患慢性病、生活不能自理以及其他需要長期護理服務的老年人提供醫療護理、康復、安寧療護等服務。
3.城市社區、農村地區應依托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社區衛生室、鎮街醫院、村衛生室等設施,在社區衛生服務機構建立老年人健康電子檔案,推行全科醫生簽約服務,為有需求的老年人提供上門巡診、健康檢查和保健咨詢等服務。鼓勵為符合條件的居家老年人建立“家庭病床”,并納入基本醫療保險支付范圍。有效整合社區居家養老服務中心(站)和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站)資源,面向家庭,覆蓋轄區全部老人,推進醫養服務社區化。
4.醫養全面結合,實現醫養一體化服務,醫療設施和養老設施一體化建設,鼓勵養老機構設置醫療設施,養老機構內的醫療機構、老年康復醫院和老年護理院可按規定申請列為基本醫療保險定點醫療機構。100張床位以上的養老機構應設置衛生所(衛生室)、門診部,500—1000張以上的養老機構應申請設立一級以上醫療機構或康復護理院。
六、產業化養老指引
規劃依托我市醫療設施、歷史文化、生態環境等方面的優勢資源,立足大西安,服務大西北,以提供高標準、高品質的綜合性養老服務、健康服務為核心,形成老年醫養社區、老年文化社區、老年生態社區、養老農莊等產業化養老模式,推動養老產業健康發展。
七、實施保障
(一)規劃管理與實施。
本規劃經批準后,納入西安市城市總體規劃等法定規劃,作為養老服務設施建設的規劃依據。
根據規劃總體目標,按年度進行任務分解,確定分期建設目標,以年度計劃目標逐年推進養老服務設施建設。
1.將養老服務設施建設目標逐年分解到年度計劃層面,由各級政府部門統籌,建立養老服務設施年度建設計劃制度,逐年推動相關工作。
2.公益性養老服務設施建設項目列入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
3.公益性養老服務設施用地供給應列入年度土地供應計劃。
(二)運營與管理機制。
1.機構養老設施。市級、區級養老服務設施采用劃撥土地,以公建公營、公建民營、政府購買服務等形式運營。鎮街級養老服務設施采用劃撥土地、公建民營的方式運營,完善基層養老設施,由民政部門協調相關部門和鎮街共同監督管理,主要向常住老年人口提供基本養老服務,政府以“補人頭”的形式支持,逐步將高齡補貼等資金支持轉化為養老服務,降低社會力量機構養老設施運營成本,提高基本養老服務質量。
2.社區居家養老設施。社區居家養老服務站宜通過公開招標或社區居民推薦等形式選定社會力量運營管理。推進老年人協會制度,由鎮街、社區牽頭,在每個社區成立老年人協會,在區縣民政部門進行備案,統籌組織社區老年人活動,協助社區居家養老服務站完成相關工作。推進社區志愿者服務協會制度,以社區為單位,成立社區志愿者服務協會,協會主要由社會義工和社區志愿者組成,挖掘社會愛心資源,積極推進社區互助式養老。
(三)建設西安市智慧養老服務信息平臺。
運用互聯網、通信網、物聯網和大數據管理等技術構建起市、區縣、鎮街、社區(村)四級養老服務信息系統,建設西安市智慧養老服務信息平臺。信息平臺具有資源整合、監督管理、統計分析等功能,可實現養老服務供給側和需求端的高效對接,利用科技信息手段提升我市養老服務質量。重點推進老年人健康管理、緊急救援、精神慰藉、服務預約、物品代購等服務,開發更加多元、精準的私人訂制服務,打造高效、便捷、安全的“虛擬養老院”。
(四)著力加強人才培養。
支持高等院校、中等職業學校開設養老服務相關專業,鼓勵相關院校、培訓機構與用人單位合作開展訂單培養或員工培訓。各區縣政府和相關部門要進一步加大養老護理員的培訓支持力度,讓從業人員技能提高、待遇提高。同時,對養老服務從業人員的社會價值給予認可與肯定,培養有地位、有尊嚴的“銀發天使”專業隊伍。
(五)加強宣傳引導,打造老年友好型城市。
充分利用各種宣傳媒體,大力弘揚敬老、養老、愛老、助老、孝老傳統美德,在全社會營造敬老、為老、助老的社會氛圍。完善城市、社區無障礙通道等設施,推進多層住宅加裝電梯,增加老年人活動中心、綠地、廣場等設施,打造老年人友好型城市。
(六)規劃動態維護。
建立全市動態更新的老年人口和養老設施數據庫,根據數據變化與老年人需求狀況動態修訂本規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