瀏覽次數:次
在大多數農村只有衛生室的時候,村里已經有了一家能使用新農合的醫院。這是東馬坊村的鄉親們最引以為豪的事情。
7月20日14時許,外出辦完事后,59歲的劉亞玲第一時間趕回位于西咸新區灃西新城高橋街道東馬坊村的西安長安豐京醫院。盡管全院現在只有一個住院患者,作為院長,她依舊放心不下。
2008年,劉亞玲放棄城里大醫院優渥的待遇,傾盡積蓄,回鄉創辦了這家醫院。14年來,除了必要的外出,她把所有的時間和心血都獻給了這里。
“原來看病,得轉幾趟車去西安城區?,F在,在村里就能看上病,方便多了。”一位正在診室看病的村民感慨。
在門診室,戴著口罩的劉亞玲熱情地跟村民打招呼。她一頭花白短發,黑框眼鏡下流露出的眼神澄澈而堅定。
如今的劉亞玲,像她創辦的醫院一樣,默默無聞地扎根在東馬坊村。然而,熟悉20世紀80年代那場祖國南疆邊境戰爭的很多人都聽說過她的故事。
1984年,從第四軍醫大學(現空軍軍醫大學)護校畢業的劉亞玲,主動申請調到距離南疆邊境作戰一線最近的原陸軍67醫院。“上學的時候,老師講過,許多戰士因為傷口處理不及時而導致傷殘甚至犧牲,我很想為戰士們做點什么?!眲喠嵴f。1986年,她如愿走上前線,與戰友們一起蹲貓耳洞,冒著槍林彈雨搶救傷員。她先后榮立一等功和三等功各1次,被戰友們親切地稱為“戰地女神”“貓耳洞南丁格爾”。
1988年,劉亞玲回到第四軍醫大學攻讀臨床醫學專業,畢業后進入西京醫院工作?;谇熬€搶救傷員的經驗和多年的臨床實踐,劉亞玲在重度感染的慢性難愈合創面治療、人造皮膚臨床應用方面總結了一套“獨門秘籍”。
當很多人都以為劉亞玲會留在大醫院當大專家的時候,她卻選擇了一條出乎所有人意料的“路”——返鄉。
2003年,劉亞玲回東馬坊村探親,村里的老支書找上門說:“亞玲啊,咱們村條件差,老百姓看個病都不容易,要不你回村里辦個醫院吧,行不行?”
彼時的東馬坊村,民房老舊、村道狹窄,遇到下雨天,村民連進出都不容易,要是有突發狀況,結果更是無法想象。
劉亞玲一口應承下來。隨后的幾年,劉亞玲一邊工作,一邊仔細謀劃著。2005年,劉亞玲自主擇業,開始跑手續、辦資質、買設備,把全部積蓄投了進去,花了幾年時間,一步步在并不寬闊的村道旁建起了一座外觀看起來毫不起眼的醫院。
2008年3月,沒有橫幅,沒有花籃,也沒有鞭炮聲聲,當時僅有5名醫護人員的長安豐京醫院在東馬坊村悄無聲息地開業了。
劉亞玲告訴記者,盡管醫院條件有限,但她仍堅持設置了一間手術室。正是這間手術室,讓很多走投無路的患者重燃了希望。
幾年前的一天,釣臺街道梁莊村的一位村民帶著自己年過八旬的老母親找到了劉亞玲。老人肩膀上長了一個碗口大的惡性腫瘤,由于麻醉師不敢用藥而無法摘除。老人不僅要忍受病痛的折磨,還因無法平臥連睡個安穩覺都成了奢望。劉亞玲是母子倆最后的希望。經過一番仔細的診察,劉亞玲將老人收治入院,實施局部麻醉之后,順利幫老人切除了腫瘤。
3個科室、20個床位,醫院雖小,卻是一家能做手術、能住院、能報銷的一級綜合醫院。小到頭疼腦熱,大到燒傷、腫瘤,劉亞玲和長安豐京醫院成了十里八鄉群眾看病的首選。
醫者父母心。面對前來求醫的患者,能搞定的自己上,搞不定的就“請外援”,醫院開門接診以來,劉亞玲以前所有的同事幾乎都來過這里,會診、支著兒、解難。在劉亞玲的張羅下,越來越多的大專家走進東馬坊村,支援這個地處農村的小醫院。
“我希望讓患者花最少的錢治好病?!眲喠嵴f,為了進一步降低患者看病成本,醫院所有的藥品都可以通過新型農村合作醫療保險報銷。對于那些醫保報銷之后依舊無法負擔費用的困難家庭,劉亞玲就幫忙墊付費用。
十幾年來,劉亞玲接診過數以萬計的病人,始終保持著“零投訴”的好口碑。從城市回到農村,條件雖然艱苦,但劉亞玲也收獲了源自鄉土的深情厚誼。在她看來,那些碰了面老遠就打招呼的鄉親、醫院門口“來歷不明”的新鮮蔬果,無一不是對她這些年付出的最高褒獎。
從硝煙彌漫的戰場到偏遠冷清的農村,從“戰地女神”到鄉村醫生,劉亞玲從未離開一線,也從沒有忘記作為一名黨員和軍人的職責與使命。“大醫院好大夫很多,不差我一個,但村里多一個大夫,老百姓的健康就多一分保障,這就是我堅持的意義?!眲喠嵴f。
天色漸晚。最后一名同事下班后,劉亞玲靜靜關上醫院大門,“啪”的一聲打開了醫院側門的燈。明亮的燈光下,“夜間急診”四個大字分外顯眼。
劉亞玲就住在醫院三樓。她說,只要她在一天,這盞燈就會一直亮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