瀏覽次數:次
西安網訊:被概括為“胸懷大局,無私奉獻;弘揚傳統,艱苦創業”的“西遷精神”,多次被習近平總書記提及,也成為了大西安城市精神的重要組成部分。60多年來,“西遷精神”已扎根西安、融入西安,成為了“弘揚愛國奮斗精神,建功立業新時代”匯聚改革創新新動能的時代強音。
一大早,陜西科技大學的西遷老前輩們相約在中國輕工業博物館二層展廳參觀西遷主題展,重溫那段激情燃燒的歲月。走廊兩側的西遷主題展,張貼著西遷的部分物品、史料、老前輩的西遷故事、學校科研成就、校區建設等,通過《受命西遷》《西遷記憶》《西遷咸陽》《筑夢西安》四個部分,講述了西遷的點點滴滴。
陜西科技大學的前身北京輕工業學院1958年創立于首都,是新中國第一所輕工業高等學校。60年代初,隨著國際形勢的演變,為保護科教種子,1970年前后,出現了中國高等教育史上著名的“京校外遷”現象。當年9月,拉開了北京輕工業學院向陜西咸陽西遷的大幕。10月底,3批教職員工248人及家屬67戶從北京遷往咸陽。
當時艱苦的外部環境,并沒有讓這些懷抱科研夢的年輕人們退縮,76歲的狄儉忠站在有自己照片的西遷故事展板下,講述起了當年的西遷歲月。照片中的狄儉忠20多歲,濃眉大眼、一頭烏黑的頭發,那是他剛來陜西的樣子。1970年他隨學校西遷至陜西咸陽,從此開始了教學之路,一干就是一輩子。如今的狄儉忠滿頭華發,說起西遷歲月,仍激情澎湃。
從首都到咸陽的西遷之路,再到從咸陽到西安的東遷歷程,“西遷精神”在西安高校的一代代的“桃李”們的記憶中滌蕩著,62年前,數千名交通大學師生響應國家號召,告別繁華的上海、扎根古都西安,為國家建設、為西部文教事業奉獻出青春年華,“西遷精神”有力地為我國培養各類人才奠定了堅實基礎。
老一代“西遷人”自成風骨,用他們的脊梁負起西遷的重任,在教書育人的三尺講臺上,他們“學高為師,身正為范”,其儒雅之風和硬朗之骨已成為新時代西遷新傳人的座右銘和風向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