瀏覽次數:次
西部網訊(陜西廣播電視臺《陜西新聞聯播》記者 劉康 張思思)陜西自貿試驗區成立兩年來,積極推動西部地區科技協同創新和技術有效利用,不斷釋放制度創新紅利,促進區域協同發展。今天(4月11日)的《壯麗70年· 奮斗新時代》專欄,繼續來看陜西廣播電視臺記者在陜西自貿區的調研采訪。
在西安浐灞商務中心,去年建成上線運營的“通絲路”跨境電子商務人民幣結算服務平臺,是陜西自貿區創新建設中的一個亮點。作為采取跨境電子商務+人民幣結算模式的B2B貿易金融綜合服務平臺,它為中小微企業提供跨境人民幣結算、通關、物流、稅務、融資、法律服務等進出口貿易服務,幫助企業走出去與境外商戶開展貿易。
陜西涇陽百富茯磚茶有限公司銷售人員周玲玲:“用人民幣進行匯兌結算,會降低我們匯兌風險,會大大提升我們的工作效率和降低成本。它是一個免費的公開的平臺,對我們這些中小企業來說很方便。”
平臺運行幾個月時間,已經吸引我省榆林、延安、關中等地區和甘肅、南京、上海的100多家企業,眾多農戶陸續入駐。匯聚了小米、柿子、茶葉等特色農產品和智能制造等數千件商品在線展示銷售。出口范圍覆蓋“一帶一路”沿線的韓國、日本、泰國、俄羅斯等國家和地區,產品交易額持續上升,現在平臺還在計劃增加服務內容。
西安金融控股有限公司“通絲路”運營中心運營經理訾潔:“在系統方面我們會接入一些大數據、云計算還有物聯網等技術,不止幫他們走出去而且能夠幫他們壯大實力,用一些科學技術幫他們把產量產能提上去。在貿易融資方面我們會結合自己的內部外部資源幫他們打造定制化的金融產品,能夠切實幫企業解決一些貿易融資難題。”
位于陜西自貿區高新功能區內的遠諾技術轉移中心,是一家專業服務科技成果轉化的新型中介企業。依托西安科大市場和陜西科技管理服務一體化云平臺等,全程參與引導科技成果的轉化,為企業和科研人員架起科技成果轉化的橋梁。
西安遠諾技術轉移中心總經理王海棟:“以前都是圍繞著陜西的市場在做,現在我們開始向全國各地輻射,2018年我們技術合同成交額到6800多萬。”
發揮我省科教優勢,通過創新推動科技轉化,促進區域協同發展。目前,陜西自貿試驗區已開發運行陜西科技管理服務一體化云平臺、國家知識產權軍民融合試點平臺和大數據中心“中國庫”,推動西部地區科技協同創新和技術有效利用。依托西安科技大市場,建立國內首個實現科技資源要素信息高速流轉和有效分發的云服務公司,并協助青海西寧、山西運城等10余個中西部城市建設區域科技創新綜合服務體系。2018年西安科技大市場的技術交易額突破1000億元,圍繞促進技術轉移交易,探索建立的技術經理人1+3服務模式,成為國務院創新改革經驗之一。
截至目前,陜西自貿區165項試點任務已基本完成,投資貿易便利化水平顯著提升,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經濟合作不斷深入,人文交流日益密切,區域協同發展成效正初步顯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