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美女精品久久_国产精品一区二区你懂的_一区二区日韩av_午夜久久一区

幸福的奮斗者

擇一業,愛一生

640.webp.jpg

非物質文化遺產

既是歷史發展的見證

又是珍貴的

具有重要價值的文化資源

非遺技藝的薪火相傳

傾注著一代又一代人的匠心和堅守

西咸新區歷史文化底蘊厚重

有這么一群人

TA們數十年如一日

甘于孤寂,潛心工藝

靠著內心執著的堅守

守望傳承

讓走過千年的文化遺產煥發新的生機

今天是文化和自然遺產日

本期“壯麗70年,西咸追夢人”專欄

帶您走近非遺傳承人劉紀榮

看看他是如何用自己的實際行動

向世人展現非遺之美

微信圖片_20190608191928.jpg

刻刀輕輕劃過黝黑的陶罐表面,留下一道優美的弧線,在光影交錯間,為凝重的黑色注入一絲靈動。69歲的劉紀榮手握陶罐,一刻就是50多年。

作為陜西省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五陵塬黑陶制作技藝代表性傳承人,正是在劉紀榮的帶動下,已經有上千年制作歷史的五陵塬黑陶(非遺申報名),以影刻的創新形式,重新走入人們的視線,成為陜西省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

千余孔,屏息刻

5月22日,西咸新區秦漢新城五陵原上,一片樹林,幾隴菜園,劉紀榮的五陵塬黑陶許趙村傳習基地就位于此。

略顯簡陋的民房里,陳列的黑陶工藝品讓每一位參觀者都贊嘆不已:取形自晉代雞首壺的龍柄雞首壺,以唐昭陵六駿為原型的黑陶作品《昭陵六駿》等黑陶工藝品,與早先農村人裝糧食的黑陶罐子擺放在一起,讓人感受到時光鋪就的藝術階梯。

在所有的展品中,一件純手工制作的鏤空梅瓶陶器最受關注。

640.webp.jpg

60厘米高的梅瓶,里外上下厚度幾乎一致,最薄處只有1毫米。薄如蛋殼的陶瓶上,整齊地布滿上千個鏤空圖案,如孔雀開屏一樣帶給人視覺的華麗感。這件作品因其高超的設計理念和制作工藝,獲得了2017年 “百花杯”中國工藝美術精品獎金獎。

劉紀榮感慨地說:在黑陶制品中,蛋殼陶陶胎薄如雞蛋殼,最考驗匠人的手藝。要在陶坯半干未干的時候,在2個小時內雕刻完上千個鏤空圖案更是難上加難,每下一刀都要屏住呼吸,呼吸太重都可能會使瓶身變形、坍塌。我和兒子劉建利做了60多個,最終只成功了這一個。

土與火,力與美

640.webp.jpg

據學者研究,秦朝時,五陵原一帶成為當時制作日用生活陶器的制陶區。到了漢代,五陵原成為皇家陵墓區,大量陶制隨葬品在這里就地取材制造。上千年過去了,直到20世紀初,在五陵原一帶的農村中,仍有大量的陶碗陶盆陶罐等日用品。

“五陵原一帶出產的陶制品大多為灰陶,黑陶只是很少的一部分。后來隨著生活條件的改善,人們不再把陶器作為日用品,五陵原上的制陶人就越來越少了。”劉紀榮祖上就是以制陶為生,到他這一代,已經是第十代了。

陶器雖然退出了人們的日常生活,但劉紀榮卻通過創新賦予它新的藝術生命。

劉紀榮說:五陵原上的紅膠泥富含礦物質,是制作黑陶的原料。黑陶有黑如漆、聲如磬、薄如紙、亮如鏡、硬如瓷的特點,本身就具有藝術品的特質。我從小愛畫畫、寫字,就琢磨著能不能把黑陶從日用品變成工藝品。

640.webp.jpg

黑陶被譽為“土與火的藝術,力與美的結晶”。在找到了合適的泥土后,如何燒制出黑陶表面所呈現的純凈黑色,就成為劉紀榮首先要攻克的難題。

劉紀榮說:原來用柴火燒制的制作工藝已經失傳。我們就不斷用煤炭來嘗試,在燒到900攝氏度左右的時候,陶器發生窯變的過程中,利用滲炭方法,控制瓶體顏色滲入的深度。比如,要在黑陶上創作出國畫效果,滲炭就要達到瓶體厚度的0.1毫米。

擇一業,愛一生

拉坯機快速地旋轉著,一塊軟泥在劉紀榮的手中輕輕被賦予造型。

“這是個技術活,手上感覺著泥的溫度、含水量,心里已經盤算了上百個造型。要根據每塊泥的特點,選擇適合這塊泥的造型,確保拉坯成功。”5月22日,劉紀榮邊拉坯邊向前來參觀的人介紹。

秦人尚黑。陶色如墨。千年之后,如何讓人們重新領略五陵塬黑陶的美?劉紀榮動足了腦筋。

選泥、洗泥、拉坯、精修、壓光、設計、繪畫、雕刻、燒制……20多道工序已經深深刻在劉紀榮的腦海里,他力爭在每個環節都能有所創新、突破。

向古人精美的黑陶藝術品學,向精致的現代瓷器學,向秦漢文化學……最終,劉紀榮創新出集雕刻、鏤空、書畫為一體的影刻技術,在無釉無彩的情況下,為五陵塬黑陶賦予藝術的生命力,樣品、作品達到數千種。“你看這些線條,古樸典雅,就是我們借鑒了秦朝銅器上的紋樣。”劉紀榮指著一件作品說。

640.webp.jpg

50多年來,沒有上過多少學的劉紀榮,把對藝術的喜愛全部傾注在黑陶上,從一個普通的農民變成了民間藝術家。2015年,在劉紀榮的努力下,五陵塬黑陶被正式列入陜西省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為了更好地傳承這項文化遺產,劉紀榮還曾多年在陜西服裝工程學院為學生教授黑陶制作的藝術課程。

640.webp.jpg

如今,在劉紀榮的帶動下,家族里有20多個人都從事黑陶的制作與推廣。他的兒子、兒媳也都成為黑陶制作能手。

劉紀榮說:這幾年在外授課,轉讓相關制作技術,被聘請做技術指導,掙了些錢。2018年,我開始擴建廠房,購買新設備,逐步把五陵塬黑陶許趙村傳習基地做大,讓五陵塬黑陶工藝品更快走向市場,被更多人所喜愛,讓這個古老的技藝能夠傳承給后代子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