瀏覽次數:次
患者在家,醫生上門,西咸新區持續推廣“家庭醫生”服務,探索開展多項創新舉措,簽約數量不斷增加,服務質效不斷升級。
近期,在西咸新區人氣火爆的“中醫藥文化夜市”上,“家庭醫生”展板前人頭攢動,大家紛紛對“家庭醫生”簽約服務興趣濃厚,這是以全科醫生為核心,以家庭醫生服務團隊為支撐,通過簽約的方式,建立起一種長期、穩定的服務關系,為簽約家庭和個人提供安全、方便、有效、連續、經濟的基本醫療服務、基本公共衛生服務和約定的個性化服務。
“建立居民健康檔案、優先預約就診、重點疾病健康管理、中醫藥服務……簽約家庭醫生后,相當于擁有了自己的‘健康管家’,有問題隨時咨詢,解決不了的也可向上級醫院轉診。”西咸新區社會事業服務局相關負責人介紹,活動當天就有100人現場簽約。
“家庭醫生”剛開始推行時,也有不少群眾提出疑問:“家庭醫生能做什么?”“在家檢查和在醫院能一樣嗎?”“出現緊急情況可以聯系你們嗎?”隨著近年來服務內容的持續深入以及服務形式的不斷升級,越來越多的群眾開始接受并信任“家庭醫生”。
群眾自己的“健康管家”
今年4月下旬,高莊鎮衛生院家醫團隊接到阜下村一位村民的求助電話,稱家里97歲的老人摔倒需要就診,家醫團隊與衛生院溝通后立即啟動救治預案,與120急救車一起趕往患者家中。
“家醫團隊平時經常來我們村,所以我們第一時間就想到他們了。”患者家屬說,“他們反應非常迅速,和我們商量后,立刻護送老人到高莊鎮衛生院進行基礎檢查和治療,非常感謝。”
截至目前,西咸新區已組建了143支家庭醫生團隊,家庭醫生簽約服務重點人群簽約率達95.14%,普通人群的簽約率為72.14%。
“家庭病床”
讓住院不出門
家住馬王街道的李阿姨三年前因腦出血導致半身不遂,長期臥床,生活不能自理。馬王中心衛生院第八家庭醫生團隊在上門評估、檢驗、查體后,為其建立了“家庭病床”,由中醫師周宇主管,并制定了個性化的診療方案。之后,周醫生負責定期上門為李阿姨進行針灸電針治療,衛生院的康復治療師魯彎彎負責幫李阿姨進行偏癱肢體綜合訓練。
“治療才半個月,我老伴就能坐起來了,還能慢慢翻身,說話也清晰多了!真沒想到效果這么好!”李阿姨的丈夫韓大叔笑著說,“幸虧有家庭病床。”
韓大叔口中的“家庭病床”就是“家庭醫生”簽約服務的重要組成部分。去年2月,西咸新區正式推行“家庭病床”服務,收治對象主要為不能間斷治療的慢性重癥患者,因疾病需要長期臥床或身體衰弱、生活不能自理,且診斷明確、病情穩定、符合在家里住院的患者。患者通過前期評估后,就可與醫療機構簽約在家建床,一個簽約周期一般在30至60日之間,并且可以享受相應的醫保報銷政策。
為了保證家庭病床的服務質量,西咸新區社會事業服務局堅持“日督導、周調度”,每天在線更新建床數據動態,做好問題“收集、會診、解決”工作,同時建立新區老齡健康專家庫,為家庭病床提供智力支持。截至2024年9月底,新區已建家庭病床1029張,建床數量在全市位居前列。
定制式服務
讓體驗持續升級
隨著“家庭醫生”簽約數量的不斷增加,各基層醫療機構還不斷探索出更多多元化、個性化的服務。
8月盛夏的一個早晨,上林街道衛生院的助浴團隊就抬上浴盆,帶上設備,和家醫團隊一道來到患者張大爺家中。“我們服務的患者很多都生活不能自理,大部分家庭會為患者擦洗身體,但褥瘡等問題還是很難避免。”上林街道衛生院家醫團隊負責人李沙沙說,了解到這類患者的需求后,醫院引入了專業的助浴機構,每位助浴師都是“持證上崗”,家醫團隊也同步上門,隨時關注患者狀況。
北杜街道衛生院則在去年7月專門針對孕產婦推出了家庭病床服務,為簽約孕產婦提供部分上門服務和預約檢查、優先檢查等綠色通道。目前已有112名孕產婦享受到了這項服務,解決了她們做產檢時無人陪護、行動不便等問題。
永樂中心衛生院分類制定9種個性化服務包,根據人群特點分類提供個性化健康服務,對行動不便或年齡較大的群眾,家庭醫生會陪同“一路綠燈”完成檢查,危重病人通過“綠色通道”轉診至醫聯體上級醫院診治。
渭城衛生院建設了家庭醫生名醫工作室,由專人負責為簽約群眾進行定期生活指導、定制個性化定期檢查、提供中醫藥診療服務并開設轉診綠色通道。
近年來,西咸新區基層醫療服務水平不斷提升。新區累計投入7.07億元,對轄區內13所鄉鎮衛生院、社區衛生服務中心進行了重建和改造;多渠道為鄉鎮衛生院及社區衛生服務中心配備DR、B超、制氧機、心電圖機等檢測治療設備1659臺(件),基層醫療衛生機構診療環境得到明顯改善。統籌建設了區域醫學檢驗、影像、心電、處方審核流轉等區域中心,醫療服務質量顯著提高,群眾就醫越來越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