瀏覽次數:次
從內陸改革開放試驗田到西部乃至全國吸引外資的熱土,從古絲綢之路起點到向西開放新高地,從市場活力不足到全球資源配置重要支點……陜西自貿試驗區成立三年來,“放管服”改革深入推進,市場主體活力不斷激發,截至2019年年底,陜西自貿試驗區新增市場主體57853家,其中新增企業38588家(含外資企業491家),新增注冊資本億元以上企業717家。今年前兩月,陜西自貿試驗區實際利用外資2.11億美元,占全省實際利用外資總額的14%。遵循共商、共建、共享原則,堅持“引進來”和“走出去”并重,以制度創新為核心,陜西自貿試驗區形成了與國際投資貿易通行規則相銜接的制度創新體系,并打造了法治化、國際化、便利化的營商環境。下一步,應從以下幾方面不斷深化“放管服”改革。
首先,向內開展“放管服”改革。陜西自貿試驗區和“一帶一路”建設,需要“全省一盤棋”和陜西自貿區涉及的三個片區(中心片區、西安國際港務區片區和楊凌示范區片區)聯動發展的有機結合。深化“放管服”改革,有助于進一步激發自貿試驗區活力。自貿試驗區的建設與發展有助于實現貨物貿易、服務貿易、運輸物流、金融投資、人員執業、數據流動等經濟自由或高度便利。同時,自貿試驗區的發展也離不開有效、高效、智慧、安全、公平、包容、審慎、基于誠信和技術手段的事前事中事后監管。因此,自貿試驗區應充分發揮示范引領作用,深入推進“放管服”改革。“簡政放權”是基礎,以“放”產生活力和動力。同時,要借鑒其他自由貿易試驗區的成功經驗,實行“負面清單管理”模式,針對列入清單的高風險貨物須嚴格查驗才能入境,促進貨物便捷快速入境。
第二,制定地方性法規。當前,“一帶一路”建設和自貿試驗區進入高質量發展的新階段,正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積極作用。尤其是國際形勢正在發生復雜而深刻的變化,國際貿易保護主義和逆全球化思潮盛行,多邊貿易體制和國際經貿秩序面臨重大挑戰。新形勢下,為全面開放新格局的形成提供更加有力的法律保障,為適應中國經濟高質量發展,須在新常態下處理好政府和市場關系。特別是圍繞建設法治政府和服務政府,切實解決政府職能越位、缺位、錯位問題,簡政放權,大幅度減少政府對資源的直接配置,讓市場充分發揮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市場層面和政府層面“兩手抓”,兩手都要硬,這也要求更好地發揮政府的作用,在中央的頂層設計和戰略部署下,以省人大、市人大制定的地方性法規為基礎進行考量,對那些不合理、不符合實際的政策或規定進行調整、修改和廢除。
具體來說,一是國務院和各部委出臺的針對各地、各領域的先行先試改革政策,符合陜西省實際,應積極借鑒,推進政策共享。二是積極落實“一攬子”“負面清單”等政策,在市場化配置、營商環境優化、城鄉空間統籌利用等重點領域深化改革、先行先試。三是凡涉及現行法律或行政法規或部門規章具體實施的調整和完善,可設立法定程序的“綠色通道”。在條件成熟時,在自貿試驗區實施的全國性法律法規清單,清單外的事項可提請陜西省人大針對陜西省自由貿易試驗區的需求另行立法制定。
第三,放管結合、優化服務。2019年12月1日起,根據國務院印發的《關于在全國推開“證照分離”改革的通知》,全國自貿試驗區開展“證照分離”改革全覆蓋試點。“證照分離”改革統一按照直接取消審批、審批改為備案、實行告知承諾、優化審批服務等四種方式分類,從而真正實現主體資格和經營資格獲取的分離重置。“證照分離”改革是一場刀刃向內的自我革命,著力破解“準入不準營”“辦證難”等痛點問題,最大限度減少審批事項與簡化審批流程,進一步降低企業準營門檻。
最后,法定機構的設置和改革。自貿試驗區現有職能部門或公共機構需要政府以文件方式予以明確,并建立法定機構,實行企業化、市場化的用人制度,實行聘任制,賦予這類法定機構獨立的用人自主權,自主決定薪酬標準等。同時,可由法定機構履行相應行政管理和公共服務職責,在企業化管理的同時實行全員聘任制,對機構負責人和高級管理人員實行競爭選拔制和任期目標制,自主決定機構設置和崗位設置,建立崗位績效工資體系,具體負責自貿試驗區的綜合改革、投資、貿易、金融、人才、企業服務等工作。(李健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