瀏覽次數:次
4月9日,陜西省人民政府新聞辦公室舉行中國(陜西)自由貿易試驗區建設三周年改革創新成果系列新聞發布會第一場,介紹了中國(陜西)自由貿易試驗區建設三周年改革創新成果有關情況。

中國(陜西)自由貿易試驗區工作辦公室副主任翟北秦
中國(陜西)自由貿易試驗區工作辦公室副主任翟北秦:
2017年4月1日,陜西自貿試驗區正式揭牌。三年來,陜西自貿試驗區在優化提升營商環境、強化系統性集成性制度創新、加快外向型產業聚集等方面,大膽試、大膽闖、自主改,形成了一系列創新成果。
三年來,總體方案明確的165項試點任務基本完成,累計形成創新案例370個,其中16項創新成果在全國復制推廣或得到國務院和相關部委通報表揚,53項改革創新成果在全省復制推廣。
優化營商環境取得新突破
改革創新管理方式,由便利管理主體向便利市場主體轉變。將229項省級行政管理事項下放(委托)自貿試驗區辦理,100項“證照分離”改革任務在區內全面落實。建立“一枚公章管審批、一支隊伍管執法”政府管理新機制。構建以信用監管為核心的事中事后監管體系。
加快金融創新步伐,金融服務實體經濟能力不斷增強。“通絲路”跨境電子商務人民幣結算服務平臺功能不斷擴展。總結形成了“跨境金融區塊鏈服務平臺”“軍民融合企業核心人員信用擔保貸款”“‘長安E貸’線上體系創新金融服務模式”“農產品價格指數保險”等一系列創新成果。
營商環境市場化法治化國際化水平不斷提高,有效激發了市場活力。截至2019年底,自貿試驗區新增市場主體57853戶,其中企業38588戶,新增企業注冊資本7071.1億元。
開放型經濟發展邁出新步伐
加快投資領域改革,促進新產業新業態加快聚集。全面落實《外商投資法》及其實施條例和外資準入前國民待遇加負面清單管理模式,不斷提高開放度和透明度。實行包括“證照分離”在內的一系列商事制度改革。2019年自貿試驗區新設外商投資企業91家,占全省的28.17%;實際利用外資30.78億美元,占全省的39.83%。
推進貿易監管制度改革,貿易便利化水平不斷提升。在通關便利化、檢驗檢疫、金融改革等方面實現了新突破。形成的“鐵路運輸方式艙單歸并”“資本項目收入支付便利化”“行郵稅移動支付”等改革成果,有力促進了貿易快速發展。2019年全年,自貿試驗區貨物進出口總額2476.32億元,占全省進出口總額的71%。
國際航空樞紐、國際運輸走廊建設加快推進。2019年,中歐班列“長安號”共開行2133列,運送貨物180.2萬噸,分別是2018年的1.7倍和1.5倍。充分利用第五航權,持續加密航線航班,大力發展貨運物流,集疏運體系不斷完善。截至2019年底,累計開通國際航線88條,通達全球36個國家74個主要城市;全貨運航線達到27條。
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經濟合作與人文交流取得新進展
深化國際產能合作。2019年,我省在“一帶一路”沿線13個國家(地區)投資1.89億美元,占全省對外投資總額的39%。
加強現代農業國際交流合作。上海合作組織農業技術交流培訓示范基地建設加快推進。在美國、哈薩克斯坦等國建設了6個現代農業示范園區。“以標準化助推農業發展新模式”在全國復制推廣。
科技教育領域合作方式不斷拓展。建立“云端”網上自貿綜合服務平臺,發起成立信息絲綢之路發展聯盟。在美國、以色列等國設立17家離岸創新中心、海外研發中心和科技服務站。聯合38個國家(地區)151所大學組成絲綢之路大學聯盟,成立絲綢之路職教聯盟。依托國家“17+1”合作平臺開展海外辦學,為海外中國企業培養本地化專業人才。
文旅衛生領域國際合作不斷加強。著力打造“絲綢之路國際博覽會”“絲綢之路國際文化藝術節”“絲綢之路國際電影節”等人文交流平臺。建設文化藝術品保稅展示中心、絲綢之路文化交流中心、絲綢之路文物考古中心,與“一帶一路”沿線18個國家博物館聯手打造智慧博物館。3家外資旅行社落戶自貿試驗區。與澳大利亞等國高校簽署合作協議,招收來自15個國家的128名全日制留學生來陜學習中醫藥學。做好社區工作,就必須依靠群眾,發動好群眾,凝聚起群眾共同發力。
區域協同發展取得新成效
陜西自貿試驗區先后分兩批將53項改革創新成果在全省復制推廣,不斷擴大改革紅利惠及范圍。
省政府出臺《陜西自貿試驗區協同創新區建設實施方案》,從“創新協同”“產業協同”“政策協同”三個方面,建設自貿試驗區協同創新區。
未來九大產業聚集
電子信息產業:在高新功能區等構建“芯-軟-端-網”為一體的電子信息產業集群。
新能源汽車產業:高新功能區、經開功能區、西咸新區等加快推動汽車電子產業和動力電池產業,推動發展智能網聯汽車產業和汽車后市場。
高端制造產業:高新功能區、經開功能區等培育壯大高端工程裝備、航空航天裝備、軌道交通裝備、新材料等重點領域,做強高端動力裝備特色產業;推動先進制造業向智能化制造轉變,構建人工智能與機器人產業集群。
醫藥健康產業:高新功能區、秦漢新城功能區等打造全球生物醫藥產業創新高地和特色康養產業聚集區。
臨空產業:空港新城功能區重點發展以航材物流、冷鏈物流、跨境電商物流為代表的國際物流產業,大力發展航空裝備制造業,拓展保稅維修服務,推動臨空保稅產業聚集。
臨港產業:國際港務區功能區等加快跨境電商綜合試驗區建設,做大做強跨境電商產業;加快整車和糧食、油脂、銅、鋁、木材等大宗商品集散中心建設。
文化旅游產業:高新功能區加快推進國家文化出口基地與西安國家數字出版基地建設,重點發展數字出版、電子競技等新興文化產業,加快發展文博非遺、文化藝術等傳統文化產業;秦漢新城功能區加快發展“旅游+”產業。
會展業發展:浐灞生態功能區將高水平運營西安國際會議會展中心,整合全域會展資源,延伸會展產業鏈條,培育國際知名會展品牌,加快構建“會展+文化”、“會展+旅游”等產業體系。
現代農業產業發展:楊凌片區積極推動農作物種子、種苗研發和生產;加快建設進境種質資源保護研究中心;積極引進支持加工型畜牧業龍頭企業,培育壯大動物飼料、生物添加劑、生物疫苗等產業;打造農機裝備、農業生產資料等展示交易平臺,推動農業技術、農機裝備走出國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