瀏覽次數:次
近年來,陜西省按照以開放促改革、促創新、促發展的思路,確立了構建陸空內外聯動、東西雙向互濟的全面開放新格局的目標,大力發展樞紐經濟、門戶經濟、流動經濟。2018年,陜西省國內生產總值2.44萬億元,同比增長8.3%。進出口總額同比增速更是高達29.3%。
中國(陜西)自由貿易試驗區(以下簡稱陜西自貿試驗區)是黨中央、國務院2016年8月31日批準設立的我國第三批自由貿易試驗區,是目前西北地區唯一的自由貿易試驗區。
陜西自貿試驗區以制度創新為核心,以可復制可推廣為基本要求,全面落實黨中央、國務院關于更好發揮“一帶一路”建設對西部大開發帶動作用、加大西部地區門戶城市開放力度的要求,努力將自貿試驗區建設成為全面改革開放試驗田、內陸型改革開放新高地、“一帶一路”經濟合作和人文交流重要支點。
截至2019年3月底,陜西自貿試驗區新增注冊市場主體40694戶,其中企業數27457戶(含外資企業347戶),新增注冊資本6024.32億元(含外資企業注冊資本25.14億美元)。2018年,陜西自貿試驗區進出口總額2649.79億元,占全省進出口總額的75.41%。其中,進口1090.56億元,占全省進口總額的75.99%;出口1559.23億元,占全省出口總額的75.01%。
成立兩年多來,陜西自貿試驗區加快推進政府職能轉變,全面落實企業工商登記注冊“一口受理、并聯審批”和全程電子化,推行商務秘書和“集群注冊”服務,企業注冊登記辦理時限縮短至3個工作日以內;實現了261項省級行政管理事項下放(委托)至自貿試驗區辦理;深入推進“證照分離”改革,100項改革任務在自貿試驗區全面推開。同時,持續深化相對集中行政許可權和相對集中行政處罰權改革,各功能區分別設立行政審批、市場監管專門機構,建立“一枚公章管審批、一支隊伍管執法”政府管理新模式。
在創新稅收服務方面,陜西自貿試驗區建立容缺受理機制,與螞蟻金服、騰訊等開展合作,建立了網上辦、自助辦、大廳辦、手機辦等多元化辦稅渠道,讓納稅人少跑路;同時建立自貿試驗區知識產權運營服務中心,為企業提供咨詢培訓、專利信息、維權援助等全方位服務;建立中國(西安)知識產權保護中心,探索建立自貿試驗區跨部門知識產權執法協作機制。
兩年多來,陜西自貿試驗區西安區域大膽推行改革,深入探索實踐,完成127項改革試點任務,形成136項創新案例。其中,3項案例在全國復制推廣。自貿區西安區域推出“貨站前移”“艙單歸并”等監管服務舉措,使得企業通關時間大為縮短;發展互聯網金融、綠色金融,建設離岸金融產業配套設施;建設西安浐灞生態區灞柳基金小鎮,建立“通絲路”跨境電子商務人民幣結算服務平臺,促進區域金融資源聚集,提高金融資源配置能力。與此同時,陜西自貿試驗區西安區域積極擴大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經濟合作,開通西安至歐洲、中亞、西亞11條跨國鐵路貨運干線,覆蓋“一帶一路”沿線44個國家和地區;人文交流由傳統的文化、廣電、出版、文物領域,向科技、教育、旅游、體育、金融、人才等領域擴展。
陜西自貿試驗區楊凌片區掛牌兩年來,以打造“一帶一路”現代農業國際合作中心為目標,在制度創新、對外合作等方面取得了階段性成效。
兩年多來,陜西自貿試驗區通過一系列改革創新舉措,打造國際一流的營商環境,促進各類要素流通集聚,激發市場主體活力,對陜西省外向型經濟發展的貢獻日益凸顯。
未來,陜西自貿試驗區將從“持續推進試點任務深化、認真制定自貿試驗區深化改革開放方案、深入推進差別化改革和創新案例培育”三方面入手,進一步扎實推進改革開放,推動自貿試驗區高質量發展。此外,陜西省還將啟動《中國(陜西)自由貿易試驗區條例》立法調研工作,為陜西自貿試驗區“大膽試、大膽闖、自主改”提供法律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