瀏覽次數:次
開放發展,通道是基礎。
陜西位于中國地理版圖中心,在全球高度互聯互通的今天,地理中心天然的區位、交通物流優勢,讓陜西成為海陸空高效聯通世界的“超級樞紐”。
2018年12月在國家發展改革委、交通運輸部等部門制定的《國家物流樞紐布局和建設規劃》中陜西省西安、寶雞、延安三市入選國家物流樞紐承載城市名單。其中西安在陸港型、空港型、生產服務型、商貿服務型樞紐的規劃建設中均被列入。
陜西自貿試驗區正式掛牌以來,陜西“門戶經濟、樞紐經濟、流動經濟”充分發展,陸、海、空立體開放通道建設不斷提速,成為我國“陸海內外聯動、東西雙向互濟”開放新格局中重要節點。
聯通海陸
將“出海口”搬到“家門口”
中國通往歐洲的國際班列沿途跨越了很多國家,正在成為歐亞國際貿易重要通道。英國《金融時報》副主編菲利普·斯蒂芬斯說,中歐班列讓人們意識到,中歐之間的距離并不是那么遙遠。以前的貨物,海上航運的話需要7周的時間,但列車只需要2周。這是非常重要的信息,它縮短了歐亞大陸兩端之間的距離。
4月7日凌晨,從西安港出發的中歐班列(長安號)抵達匈牙利布達佩斯BILK場站,創造了一個新的紀錄,“9653公里”只用了“11天”,跨越歐亞大陸之的時間進一步縮短,這一陜西速度刷新全國中歐班列平臺布達佩斯線路的時效紀錄。
西安的中歐班列貨源遍布全國,大半個中國都是西安的腹地,在已開通的14條西通道中歐班列中,有10條線路經過西安,西安開行的“長安號”中歐班列,擁有三條線路,境外共6處集散地,覆蓋了中亞、中東及歐洲主要貨源地。2018年,“長安號”共開行1235列,成為全國線路最密、效率最高、服務最優的中歐班列。腹地廣、線路多、基礎優、政策環境好幾大優勢讓西安成為中歐鐵路西通道的門戶和集結中心。
2018年,國家發改委和交通運輸部印發了《國家物流樞紐布局和建設規劃》,提出要充分發揮國家物流樞紐的資源集聚和區域輻射作用,依托樞紐網絡開發常態化、穩定化、品牌化的“一站式”多式聯運服務產品,加快發展國內國際集裝箱海鐵聯運。西安抓住機遇,大力推動中歐班列和海向班列的互動融合發展,提升西安的國際物流中轉服務效能,形成“一帶一路”在西安的有機銜接,并帶動通道沿線產業轉移和集聚。在陜西構建東西雙向通道的戰略中,集陜西自貿試驗區開放的通道、載體、平臺功能三位一體的西安國際港務區,不僅有普通物流園區的基本功能,還具有保稅、海關、邊檢、船運代理等國際港口所具有的多種功能,滿足東西雙向貨源跨境運輸的需求。
自從陜西自貿試驗區2017年4月掛牌以來,內陸開放效應成倍放大,地理中心的輻射力量不斷增強,越來越多企業享受到開放紅利和“長安號”的開放便利。
2018年12月20日,首趟中歐班列(長安號)日通專列在“西安港”順利發車。這趟日通專列貨值超過1700萬美元,共包含41個集裝箱,主要貨物包括液晶顯示面板、復印機、照相機、空氣壓縮機等高附加值的貨物,經過霍爾果斯口岸出境,途徑哈薩克斯坦、俄羅斯、白俄羅斯、波蘭,15天后到達德國杜伊斯堡。
開放的通道平臺載體建設全面發力,為吸引產業轉移和傳統產業轉型升級帶來動力。2017年“長安號”貨源10%來源于陜西,而2018年則達到30%。
2018年,西安國際港務區自貿區范圍內新增企業2348家,同比增長64.65%;注冊資本725.73億元,同比增長148.92%。其中,外資企業30家,注冊資本4.34億美元;完成試點任務101項,為全年目標任務的146.4%。區內的鼎盛裕和、陜西財信已被確定為陜西自貿區第一批內資融資租賃試點企業,注冊資本和業務規模均超百億元。
不久前,在第16屆中國國際物流節暨第9屆中國西部國際物流產業博覽會上,青島-西安“經略海洋,港城聯動”融合發展推介會在西安舉行。推薦會上,青島港明確將推進港口、物流園功能一體化。實現港口功能前置,與西安國際港務區、新筑中心站功能板塊深度融合,聚集港口資源和管理要素,在港區內實現多式聯運、全程提單、場站操作、倉儲分撥、查驗熏蒸、訂艙代理、國際貿易、質押監管等功能。用青島港董事長李奉利的話說就是“我們要讓青島真正成為西安的出海口。”
航權開放
高效融入全球價值鏈
航空運輸因其國際化程度高、速度快、能夠滿足長距離通達需求等獨特優勢在推進“一帶一路”建設中扮演著十分重要的角色。
西安在中國地理幾何中心,由此輻射中國各地效率最高,時間最短。從西安出發,2小時航程可覆蓋中國75%領土和85%的經濟資源,3小時航程可覆蓋中國所有省會和重要旅游城市。《“十三五”現代綜合交通運輸體系發展規劃》將西安定位為全國十二個最高等級的國際性綜合交通樞紐之一。而在民航可直達的國內城市總量中,西安在全國僅次于北京排名第二。
去年11月23日,國務院印發《關于支持自由貿易試驗區深化改革創新若干措施的通知》,明確提出“對外航權談判中支持西安機場利用第五航權”“積極向國外航空公司推薦并引導申請進入中國市場的國外航空公司執飛西安機場”以及“進一步加大對西安航空物流發展的支持力度”。
獲得“第五航權”,為陜西開放發展帶來更大的便利,為陜西帶來更多的國際航空客運和貨運資源,促進“樞紐經濟、門戶經濟、流動經濟”建設,有力的提升了陜西自貿試驗區的發展優勢。
4月14日凌晨3:30分,裝載13.8噸國際郵件和快件的V88207航班從西安咸陽機場起飛。這是我國中西部地區對俄羅斯國際郵件直封業務的首條直達貨運航線,至此陜西累計開通全貨運航線20條,其中國際航線7條。
去年以來,西咸新區空港新城積極利用第五航權,對接國際航空公司,擴展市場,以這次貨運航線開通為契機,空港新城還將積極推進莫斯科經停西安飛往第三國的第五航權貨運航線,努力將西安打造成中西部地區對俄航空運輸的集散中心。下一步,空港新城將繼續與西部機場集團航空物流公司合作,利用第五航權,新開海參崴-西安-阿拉木圖、布魯塞爾-西安-德里、首爾-西安-河內航線,以及莫斯科、大阪、曼谷、香港等貨運航線。
世界范圍40%以上貿易價值是通過航空運輸實現的。空港新城已經成為陜西自貿試驗區融入全球價值鏈的重要通道和載體。為了服務好高度全球化的半導體產業,空港新城先后為三星開通西安-首爾,為中興開通西安-芝加哥,為美光開通西安-廣州的貨運航線。
據統計,兩年來陜西實現進出口總值6228.7億元人民幣,其中空運進出口總值4598.6億元人民幣,占全省的73.8%。
隨著西安國際航空樞紐建設提速、西安臨空經濟示范區建設發力和陜西“三個經濟”發展持續推進,全球客貨飛機在空港新城起降中轉將更加頻繁,航線網絡越來越密集,機隊規模也不斷擴大。由此催生出巨量的飛機維修服務需求。
3月14日,韓國快運航空公司(Korea Express Air)一架EMB-145飛機在空港新城進行定期檢修,陜西省首例飛機進境維修業務正式啟動。為推動此項新業務順利開展,西安咸陽機場海關充分利用陜西自貿試驗區政策優勢,主動創新監管與服務,優化監管流程,讓企業切實體驗通關便利化。為了保證業務順利進行,西安海關為企業量身定做維修擔保及監管模式,全程跟進服務指導,切實降低企業成本、提高通關效率。
作為陜西唯一的臨空型自貿區,陜西自貿試驗區空港功能區具有“臨空+保稅+自貿+口岸+跨境”的多重功能優勢,肩負著打造國家航空樞紐,發展臨空經濟的使命,兩年來吸引了各類資源要素匯聚于此。
目前,空港新城坐擁全國優秀物流園區-陜西國際航空物流港,已吸引普洛斯、豐樹、日立和“三通一達”等66家現代物流企業落戶,依托通達全球的航空網絡,可將進出口貨物快速分撥配送全球。
空港新城擁有陜西唯一的國家一類對外開放口岸,已經獲批食用水生動物、冰鮮、水果、藥品、肉類等5類指定口岸。依托航空運輸、指定口岸等優勢,已經構筑了進口生鮮分撥交易平臺,形成了以澳大利亞三文魚、東南亞進口水果、北美龍蝦、日本海鮮等進口商品為代表,具有臨空特色的跨境電商產業聚集區。
與此同時空港新城聯合機場海關推行“全天候、無假日”和7×24小時電話預約通關制度,建成一站式、智慧化貨物通關平臺,壓縮進出口通關時間超30%,為企業提供了高效、便捷的通關服務。
空港新城“國際快件中心”,實現報檢通關“一次申報、一次查驗、一次放行”,兩年來國際快件業務增長6.5倍,今年有望超過300萬單。
兩年來,空港功能區新增市場主體582家,新登記企業數和個體工商戶較獲批之前分別增長84.5%和152.8%,注冊資本金達878.3億元;引進外資額增長了1.5倍,梅里眾誠動物疫苗生產基地、東航-賽峰飛機起落架維修等一批世界500強項目落地。
“空港功能區建設的重點就是推進貿易投資自由化、營商環境便利化、金融資本國際化。當前,我們正積極探索開展保稅融資租賃、供應鏈金融、跨境結算等業態,就涉及的外資賬戶額度放寬、SPV公司注冊等金融創新事項與省市有關部門積極協調,全力服務自貿區內企業發展壯大。”空港新城自貿辦專職副主任郭妍菲說。
在“自貿+保稅+跨境+口岸+臨空+航權”的功能疊加優勢下,空港新城積極對標自由貿易港,全力構筑開放通道,加快打造千億級臨空產業集群,構建自貿臨空經濟創新高地,積極融入全球航空產業鏈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