瀏覽次數:次

自貿試驗區是繼經濟特區之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又一大膽探索,其既承擔著全面深化改革的重任,又承擔著制度創新、資源配置創新和擴大開放的歷史使命。
中國(陜西)自由貿易試驗區是黨中央、國務院2016年8月31日批準設立的我國第三批自由貿易試驗區,是西北地區唯一的自由貿易試驗區,作為連接“一帶一路”國家建設的重要樞紐和“向西開放”的戰略前沿,陜西自由貿易試驗區被賦予了探索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經濟合作和人文交流新模式的特殊使命。以制度創新為核心,以可復制可推廣為基本要求,全面落實黨中央、國務院關于更好發揮“一帶一路”建設對西部大開發帶動作用、加大西部地區門戶城市開放力度的要求,努力將自貿試驗區建設成為全面改革開放試驗田、內陸型改革開放新高地、“一帶一路”經濟合作和人文交流重要支點。
陜西自貿試驗區自2017年4月1日揭牌成立一年來,經過全面探索,為陜西的對外開放打開了一個全新的窗口,成為加快發展的新興平臺,同時成為陜西追趕超越的新引擎。陜西自由貿易試驗區以制度創新為核心,從實實在在下放權力,到突破體制機制的限制,再到促進投資貿易便利化,為深化改革和擴大開放進行了大量的嘗試和實踐。
簡政放權優服務 制度創新促發展
2017年7月1日,陜西自貿試驗區楊凌片區全面啟動市場主體設立登記“微信辦照”全程電子化改革。據了解,該項改革啟動后,企業辦理營業執照可以直接通過線上進行申報,無需排隊等待,同時通過制式化信息的技術手段,數據填報量壓縮為傳統模式的1/8,且減少了審核工作量,審核時間從1小時壓縮到10分鐘,審核效率顯著提高。“微信辦照”實現了全程電子化辦照,通過微信公眾號發放電子營業執照,實現0跑路辦照,注冊更加便利。目前微信辦理營業執照這一創新舉措,在陜西已實現全省全面運行,并向全國推廣,成為陜西自貿試驗區制度創新的一大貢獻。
一年來,陜西自貿試驗區緊扣總體方案,以制度創新為核心,不斷完善體制機制創新和企業服務體系創新,在投資、貿易、金融、法制、事中事后監管等領域不斷探索,營造了良好的法治化、國際化、便利化營商環境,有力推動了自貿區的建設發展,為全面深化改革和擴大開放探索了途徑、積累了經驗。
據統計,一年來陜西省政府將213項省級管理事項下放(委托)自貿試驗區辦理;西安市以“行政效能革命”為引領,將103項市級管理事項下放(委托)自貿試驗區辦理,并推出1542項“最多跑一次”服務事項。同時,陜西自貿試驗區全面推行“證照分離”改革試點和政務平臺建設,梳理下放一批行政審批事項,推動全面取消省級涉企行政事業性收費;建立市場準入“多證合一、多項聯辦”服務平臺,在全國率先將“人民銀行開戶許可”納入聯辦事項,企業工商登記注冊實現“一口受理、并聯審批”和全程電子化,辦結時限縮短至3個工作日以內。
截至2018年2月底,自貿試驗區新增注冊市場主體14218戶(占自貿試驗區揭牌前市場主體總數25558戶的55.6%),其中企業數11434戶(含外資企業150戶),新增注冊資本3397.09億元(含外資企業注冊資本8.7億美元),新增注冊資本1億元以上企業295家。2017年自貿試驗區進出口總額1984.9億元,占全省進出口總額2714.78億元的73.1%,其中,進口774.1億元,占全省進口1054.78億元的73.4%;出口1210.8億元,占全省出口1660億元的72.9%。
內陸開放新高地 協同區域共發展
陜西地處內陸腹地,“一帶一路”建設中的核心區域,借助自貿試驗區的東風,陜西正在通過創新改革,匯聚資金、技術、人才等優勢,在資源高效流動中,籌集發展新動能。
一年來,出臺各類吸納人才措施,為外國高端人才開辟(A類)綠色通道。在自貿試驗區設立14家陜西省博士后創新基地,西安市出臺了《深化人才發展體制機制改革打造“一帶一路”人才高地若干政策措施》,加快人才引進平臺建設,激發和釋放人才活力,最大限度吸引高精尖缺人才,推進自貿試驗區與全面創新改革試驗區“雙試聯動”,推動區域協同創新,帶動西部開發開放深入實施。僅西安區域就為急需的各類“高精尖缺”外籍人才辦理綠卡申請146人、其中116人已獲取綠卡,為400名外籍人才辦理了2到5年多次往返簽證及居留許可,相關出入境便利措施政策實施的區域范圍也復制推廣到全市區。通過招才引智,構建起區域發展人才高地。
華為公司全球支持技術中心、終端制造項目,中興通訊終端系列項目,阿里巴巴西部總部項目等一批具有代表性的企業入駐自貿試驗區,在技改財政資金引導帶動作用,有力推進自貿試驗區范圍內各類重大技術改造項目,高端產業的聚集,必將影響和推動區域產業轉型升級。
而在金融創新方面,去年以來,陜西加快金融創新,出臺了金融支持自貿試驗區建設一系列措施,推進金融制度創新。截至2017年底,自貿試驗區內共有各類銀行業金融機構174家;各相關企業共計辦理外債簽約備案33筆,金額9.5億美元;全省跨境人民幣結算達到339.23億元,省內外2686家企業、31家商業銀行的224個分支機構辦理了跨境人民幣業務,涉及境外銀行1589家,交易輻射109個國家和地區。自貿試驗區內企業(西安國際陸港集團)首只2億美元境外債券在香港成功發行。
作為西北地區開放的前沿陣地,中國(陜西)自貿試驗區始終牢記推動西部大開發、實現聯動發展的歷史使命,先后與西北地區商務主管部門簽署了聯動發展合作框架協議,充分利用自貿試驗區的載體和平臺作用,將陜西的科技、產業優勢向西部其他地區輻射。2017年聯合西部各省區,充分利用絲博會、歐亞經濟論壇、楊凌農高會等展會平臺,推進成果轉移轉化,幫助各地企業選擇合作伙伴、拓寬合作領域、創新合作模式。2017年絲博會期間,西北其他4個省份與我省在電子、醫藥、農業等15個行業簽訂省際合作項目62個,總投資額245.8億元,有力推動區域協同發展,帶動區域開放型經濟穩步發展。
推動一帶一路交融 搭建國際合作平臺
西安愛菊集團是位于西安國際港務區自貿試驗片區的一家糧油企業,近幾年來借助西安國際港務區港口功能和“長安號”開放通道,積極走出去,開展產能合作,建立了“北哈州、阿拉山口、西安”三地互為支撐、協同發展的中哈農業跨國合作體系,形成了種植、收購、加工、物流、銷售一條龍的全產業鏈,為推動建立西北糧食集散中心,促進土地休耕探索了經驗。
除了愛菊集團,一年來先后有陜汽集團、隆基樂葉光伏等多家企業依托汽車、裝備制造、現代服務業等產業優勢,開展國際產能合作,建立境外生產基地、分銷網絡和維修中心。
一年來,陜西通過建立“一帶一路”外事服務新平臺,英國、意大利等17個國家在陜設立簽證中心,韓國、泰國、柬埔寨、馬來西亞在西安設立總領事館,香港特區政府設立“駐陜聯絡處”。西安交通大學聯合31個國家128所大學組成新絲路大學聯盟,西安鐵路職業技術學院與俄羅斯圣彼得堡國立亞歷山大一世皇帝交通大學合辦國際交通學院;籌建國際漢唐學院和中國書法學院,搭建“一帶一路”語言服務及大數據平臺,打造“絲路匯”文化產品跨境電商平臺,成立絲路城市廣播電視媒體協作體;成立“絲綢之路”文物考古中心等等,通過國際產能、現代農業、科技、教育、文化、旅游、醫療衛生等一系列創新合作,讓陜西與絲綢之路沿線國家的人文交流更加密切,合作更加深入。
此外,在“一帶一路”大通道建設中,著力建設絲路交通商貿物流中心,構筑全方位立體化開放大通道,建設“一帶一路”交通、商貿、快遞物流中心,開通國內首條陸空聯運跨境電商貨運直飛航線,國際航線達到57條。目前已引入世界500強普洛斯、豐樹及“三通一達”等物流龍頭企業入駐。2017年“長安號”中歐班列累計開行194列,2018年前兩個月已開行100列,實現每天2-3列常態化運行;開通了西安至阿拉木圖、漢堡、華沙、莫斯科、布達佩斯、科沃拉、德黑蘭等7條國際貨運線路,在德國法蘭克福、哈薩克斯坦卡拉干達州等地設立8處“海外倉”,實現中亞及歐洲地區全覆蓋,形成了以西安為中心,連接中亞、輻射歐洲的國際、國內、區域三級海陸空物流大通道體系。
作為西北地區唯一的自由貿易試驗區,陜西自貿試驗區在推進落實復制已有自貿試驗區創新經驗的同時,積極探索加強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經濟合作、人文交流,以及軍民融合發展、現代農業國際合作,取得了明顯成效。如今,匯聚起資金、技術、人才等優勢的陜西自貿試驗區,已成為帶動“一帶一路”沿線合作發展的新引擎。
推進差異化改革 探索貢獻“陜西經驗”
一年來,陜西自貿試驗區大力推進差異化改革,經過積極探索試驗,形成了77項制度創新性強、市場主體反應好、具有一定系統集成特點的案例。經第三方智庫機構評估,確定“最佳實踐案例”17個。其中,省工商局、西咸新區管委會“微信辦照”創新案例,被國務院作為典型經驗通報表揚;楊凌示范區管委會“積極打造‘一帶一路’現代農業國際合作中心”的經驗和陜西出入境檢驗檢疫局“創新推進中歐班列發展,推動西向國際物流通道建設”的做法,被其他自貿試驗區借鑒。楊凌示范區開展農業全產業鏈的生產經營模式被商務部作為自貿試驗區創新亮點對外發布。另外,一些具有陜西特色的創新案例也得到肯定和認可。
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要賦予自由貿易試驗區更大改革自主權,探索建設自由貿易港。今年4月10日,國家領導人在博鰲論壇上再次強調中國將擴大開放,堅定表達我國深化改革開放的決心與勇氣。同時年初國務院出臺一系列政策,給予自貿試驗區壯大發展的更多機遇。
2018年,陜西自貿試驗區將全面推行“證照分離”改革,以“減證”“放權”為核心,快速推進行政審批制度改革,徹底實現政府管理重心由事前審批向事中事后監管轉變。同時,大力推行“極簡審批”和“一網審批”,實現“3450”目標,即企業營業執照3個工作日、經營許可證4個工作日、投資項目審批50個工作日辦結。
金融創新是自貿試驗區建設的重要內容。今年,陜西自貿試驗區將圍繞重點產業的培育,加大金融創新力度,提升金融服務功能,特別是大力推進跨境投資貿易人民幣計價和結算,加快融資租賃、商業保理改革創新步伐,爭取國家在自貿試驗區開展自由貿易賬戶(FT賬戶)試點。
陜西將秉承大膽試、大膽闖、自主改的創新理念,不斷營造法治化、國際化、便利化的營商環境,把自貿試驗區打造成為高端產業聚集、投資貿易便利、金融服務完善、人文交流深入、監管高效便捷、法制健全完善的高標準、高水平自貿試驗區。以培育樞紐經濟、門戶經濟、流動經濟,打造“國際航空樞紐”和“國際運輸走廊”為重點,圍繞加強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經濟合作、探索人文交流新模式、軍民融合深度發展、現代農業國際合作、推動西部大開放大開發等特色試點任務,大力推進差別化改革,積極培育創新案例,探索貢獻更多可在全國復制推廣的陜西經驗。 華商報記者 郭小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