瀏覽次數:次
漫步昆明池畔,恍如穿越,回到漢唐的盛世時光;游走灃河生態景區,水清如鏡、白沙細軟、河岸蔥郁,令人心曠神怡……“還老百姓清水綠岸、魚翔淺底的景象,為老百姓留住鄉愁、回歸詩意的田園生活”,眼下,西咸新區灃東新城正成為名副其實“水城融合”“河暢、水清、岸綠、景美”的生態宜居之城。
灃東轄區水資源豐富、歷史沉淀深厚,在城市規劃上必須融入水生態理念,才能提升城市結構的合理化和效益化。自成立以來,灃東新城牢固樹立“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體理念,厚植綠水青山不懈怠,堅持綠色發展不松勁,明確職責,緊盯目標,把水生態環境建設擺在突出位置,并按照省委常委、市委書記王永康關于灃東治水“再接再厲,走在前列”的批示要求,深入落實河湖長制,大力推進“工程治水”,以自然河流和人工渠系為骨架,以湖池、濕地為節點,通過河道修復、渠系連通、水質凈化、景觀提升等多措并施,充分發揮生態水系的排澇防洪、景觀旅游、文化承載的功能,轄區水生態環境持續向好。
全心全力 高品質打造昆明池水利工程
斗門水庫(昆明池)項目旨在構建青山綠水生態回廊,與秦嶺生態圈、渭河生態圈有機相連,形成生態屏障。規劃初期,邀請中國工程院院士和工程勘察設計專家出謀劃策;水質治理中,借鑒先進經驗,做好上游水環境污染監管治理;運營管理上,挖掘特色歷史文化,發揮昆明池世界名校賽艇對抗賽及央視七夕晚會等品牌作用,努力把昆明池打造成為大西安最美“城市會客廳”。
目前,斗門水庫試驗段暨昆明池·七夕公園707畝水域面積、930畝景觀工程已于2017年建成開放,累計接待游客600余萬人。2018年,斗門水庫(昆明池)項目一期及二期相繼開工。另從花海樹池、假山旱溪、亭子雕塑、島景觀及護坡等方面對園區景觀全面提升,從控源截污、底泥治理、水生態修復、長效管護等方面持續優化水質。
回歸詩意 高水準打造灃河生態景區
灃河是渭河一級支流,長安“八水”之一。歷史上西周的灃、鎬兩京隔灃河相望,那時灃河環境優美,但隨著歷史變遷,灃河多次改道,河道寬窄不一、雜草叢生。為恢復灃河“蒹葭蒼蒼,白露為霜”美景,灃東新城著手建設在水一方灃河詩經綠色廊道,將生態保護、文化傳承、休閑運動相結合,實現水靜林密鳥語花香、休閑運動相得益彰、自然人文完美結合、文化傳承老少咸宜的詩意生活。
2013年,新城完成灃河綜合治理一期6.8公里生態治理,創建國家水利風景區、3A級旅游景區,治理后的灃河新增水面面積1390畝,新增景觀綠化8506畝;2017年6月,投資15億元、總長8.7公里的灃河治理Ⅱ期啟動建設;2017年9月,以灃河I期水生態景區為依托的“灃濱水鎮·詩經里”對外開放。
現在,灃河景區已成為西安及周邊市民喜愛的集景觀游賞、文化體驗、科普教育、戶外休閑等諸多功能為一體濱水生態景區。景區現有常年駐留水生鳥類五十余種,植物一百余種,水質由之前的四類水穩定達到三類。
截污導污 高標桿打造太平河生態景觀
太平河是皂河一級支流,位于西安市西北郊,全長24.92km,灃東新城內長度約24.57km。河流貫穿轄區,地理位置特殊,鑒于此,灃東新城堅持生態安全與和諧理念,以確保河道防洪排澇等基本功能為前提,通過河道生態化治理,對河道平面形態改造、生態護坡營造、生態景觀及功能恢復等,將太平河打造成融園林景觀、自然濕地、親水享水等為一體的,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生態城市之肺。
2017年,灃東新城啟動全長19km、投資8000萬元的太平河截污工程,通過管道收集河道沿線污水,統一輸送到污水處理廠處理后排放,徹底杜絕污水直排河道。在此基礎上,啟動投資23億元的太平河綜合治理項目,目前一期試驗段(漢溪湖)基本完工,新增水面及綠地面積120畝,漢溪湖水質穩定達到三類;繞城高速改線段及綠地段兩個節點加快建設,建成后可增加水面面積290畝,增加綠化358畝。太平河水質已達到省考指標要求。
主動擔當 確保河湖長制工作落地生效
水生態文明,事關百姓福祉,亦關乎城市發展。河湖長制已成為灃東決勝河流、喚回清流的重要抓手。
2017年以來,灃東新城全面落實河湖長制,建立三級河長體系,100名河湖長上崗履職,實現全區河湖全覆蓋。灃東新城堅持每月召開河湖長例會,做好河道巡查、督導檢查,及時督促各河長使用河長制信息化管理平臺巡河,每月對各級河長公示電話進行電話抽查,針對抽查情況發文通報。截至10月底,灃東新城報送的灃河、太平河水系治理及農村污水治理等河湖長制項目53個參與市河湖長辦剿劣水考核,2018年計劃投資19.23億元,截至10月底已完成投資額18.06億元,完成率94%。
同時,灃東新城以建設生態美麗鄉村為抓手,持續推進農村污水生態治理,開展小微水體綜合治理,通過截污納管、建設農村小型污水處理站和生態澇池的方式,消滅黑臭水體,提升人居環境,使小微水體充分發揮生態調節作用,形成水中荷魚蛙與岸邊花草蟲和諧共生的生態有機體。
勠力同心,攻堅克難,水生態環境治理灃東人在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