瀏覽次數:次
在城市規劃、建設中,城市蓄水和吸納水的空間積重難返,已成為全國性問題。要讓城市兼具排水、蓄水和吸納水的綜合能力,探索城市設計、擴展新思路,形成城市綠色、可持續發展的有機體,海綿城市應運而生。
2015年4月,西咸新區成功獲批我國首批海綿城市建設試點,肩負著示范引領西北地區及其他半干旱區域城市轉型發展的重任。灃西新城作為核心試點示范區,積極探索創新城市發展方式,將海綿城市建設作為落實生態文明理念、探索新型城鎮化范式的著力點與突破口,不斷總結經驗,積極創新工法,從最初的局部試點到現在的全域構建,取得了階段性成果,形成較為完備的海綿城市建設思路和模式,走出了一條遵循自然、可持續發展的海綿城市建設之路。
研究支撐 夯實海綿技術落地保障成果顯著
截至目前,灃西新城已實施海綿型園區240萬平方米、海綿型道路50余公里、海綿型公園綠地140萬平方米、防洪治理及灘面修復30余公里。各匯水分區項目建設均按照“源頭減排—過程控制—系統治理”的技術體系實施,取得了顯著成效。經監測,試點區域現狀年徑流總量控制率達86.95%,積澇點基本消除,排水防澇能力顯著提升。生態岸線、天然水域保持良好,地下水水位穩步回升。面源污染削減有效,現狀年TSS負荷削減率達80.69%。河流水環境改善明顯,渭河、灃河水質穩定在地表水Ⅳ類。水資源有效利用,年雨水資源化利用率達12.64%。
在提升城市綜合承載力、實現可持續發展的同時,新城海綿城市建設也讓老百姓有了獲得感。一些小區、道路、公園的海綿化改造,不僅實現“小雨不積水、大雨不內澇、水體不黑臭、熱島有緩解”的海綿城市建設目標,人居及出行環境也得到了顯著提升,形成人、自然、城市和諧共生的新格局。讓廣大老百姓充分體驗到海綿城市建設帶來的諸多好處。
因地制宜 大膽探索積累適宜的經驗與亮點
順暢的機制體系。構建涵蓋領導層、管理層和實施層的三級管理體制,形成“政府+部門+咨詢團隊”全過程管控和支撐體系,突破部門壁壘,促進專業銜接,基本解決了建設管控過程中溝通有礙、體制不順的問題。出臺相關管理制度辦法30余項,已實現了將海綿城市建設納入“兩證一書”、設計、施工圖審查、竣工驗收、運營維護等項目全周期的過程管控。
多規融合形成成熟海綿規劃體系。灃西新城在創建伊始引進低影響開發建設及地域性雨水管理理念,依托自然肌理,構建了河網水系、中心綠廊、中央公園、城市綠環、社區公園與街頭綠地等架構分明的多層次開放空間和市鎮體系,形成“點狀布局、大開大合”的生態格局,把“集約、智能、綠色、低碳”的理念融入了新區城鎮化進程。根據“生態基線、環境底線、安全紅線、資源上限”,明確規劃管控目標,在城市總體規劃、控制性詳規及道路、綠地、水系等專項規劃中列入剛性指標并嚴格實施,實現不同專項規劃在同一城市空間的“多規合一”,形成全域海綿城市建設大藍圖。
科技統籌科學解決海綿建設難題。統籌省內6家知名科研單位(長安大學、西安理工大學、西北農林科技大學、西安建筑科技大學、咸陽氣象局等)成立了首批海綿城市教學科研實踐基地,圍繞水、材料、土壤、植物、氣象等相關專業開展20余項課題攻關,其中3項課題獲得省科技、住建等主管部門立項支持。初步形成階段成果10余項,研發設備1套,申報專利12項,工程應用40余處。科學支撐海綿城市建設,促進成果轉化,推動產業發展。
構建本土化標準形成規范技術體系。針對區域自然稟賦、地域特點,因地制宜,編制海綿城市建設指南、圖集、導則等10余項,科學定量、成熟實用,系統構建起了本土海綿城市技術標準體系,實現項目建設的系統化、規范化、標準化。
創新的技術工法保障建設效果。綠色屋頂,使用輕質、保水能力強的特殊介質材料,提升對屋面雨水的截留、緩沖和凈化作用,解決了荷載、營養、凈化、澆灌等問題;市政道路創新采用易清洗、除泥沙效果攔污框,路基結構采用兩布一膜、防滲磚墻、混凝土墻等多種措施來保證路基安全;公園綠地發揮雨洪調蓄樞紐功能,保障城市內澇安全;水生態修復方面,灘面濕地與污水廠尾水、管網雨水有機結合,進一步滯留、凈化,提高河流入水水質。海綿設施植物配置方面,探索本土化植物搭配模式,注重與硬景結合,實現了海綿功能和景觀效果有機融合。針對不同條件不同地塊采取因地制宜的技術工法,有效解決了項目建設難點,在西北地區具有極高的推廣價值。
科學的評價體系實現海綿效果定量化評價。發揮區域內大數據信息化技術優勢,綜合運用在線監測、數據分析、模型模擬、物聯網等技術手段,整合共享海綿城市規劃、建設、管理、研究等資源,構建了涵蓋數據收集處理、分析與展示、績效考評、部門協調、災害模擬預警與管控、公眾參與等功能于一體的信息化智能監測管控體系,收集采集數據2000萬余條,科學定量化評價新城海綿城市建設成效,對海綿城市建設方式方法指導意義重大。
創新綠色融資模式。西咸新區灃西新城以試點專項補助資金為基礎,放大財政資金杠桿作用,促進綠色產業金融體系創新,以股權和債權兩種方式投資于新區海綿城市建設。與民生銀行建立陜西首只綠色海綿發展基金12億元;與建設銀行按照1:3比例出資成立城鎮化建設發展基金60億元,其中海綿專項26.42億元;與政策性金融機構成立專項建設基金6000萬元,創新引導金融機構共同服務海綿城市建設。新區先后發起灃西新城渭河污水處理綜合工程PPP項目、灃西新城海綿城市核心區建設PPP項目兩個,引入社會資本12.37億元,有效保障海綿城市建設資金需求。兩個項目均成功入選財政部第四批PPP示范項目。
多元靈活的宣傳推廣凝聚社會共識。全社會的廣泛參與及支持是海綿城市建設成功推廣的基本保障。灃西新城積極開展海綿城市知識競賽、創意演講、環保小記者大賽、海綿創想家、滿意度調研等多元化活動,借助海綿觀察員、微信平臺、抖音等新媒體與傳統媒體多元傳播手段融合,面向政府、企業、高校及市民百姓等不同社會角色,多元化展示、普及海綿城市建設理念,調動全社會參與海綿城市建設的積極性,在區域范圍內基本形成海綿城市建設理念深入人心,實踐蔚然成風,形成社會關心、百姓支持的良好氛圍。
全域海綿 綠色基底為美麗中國打造西安樣本
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建設生態文明是中華民族永續發展的千年大計。西咸新區將進一步樹立和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把城市建設得更加生態宜居,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優美生態環境需要。進一步加強海綿城市建設組織領導,加大保障資源投入,按照供給側改革的要求,切實解決目前存在的問題,確保海綿城市建設各項工作高效有序推進。
實現“海綿試點”到“海綿西咸”的跨越。以試點為依托,打造全域海綿,高標準建設,實現新區開發與海綿建設同步。在建設過程中不斷優化海綿城市建設頂層設計,強化海綿建設系統性。
強化模式總結與成果固化。梳理總結海綿建設系統模式、經驗做法及技術標準,形成以數據說話、操作性強、行業特點突出的新區海綿城市建設模式及地域性成果輸出,示范引領西北地區推廣應用。
強化政策與資金支持,加快海綿城市科學研究與人才儲備。培養一批具有可持續發展理念、綜合分析和工程實踐能力的海綿城市建設創新人才,培育一批合格的設計主體、施工主體、材料主體。
建設海綿城市,倡導生態文明,助力美麗中國。西咸新區將在省住建廳的指導支持下,繼續以海綿城市作為城市生態文明建設和綠色發展的重要抓手,推動城市供給側改革的重要內容,促進城市發展轉型的重要方式,踐行綠色理念,打造綠色之城、花園之城、活力之城,為美麗中國建設提供西安樣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