瀏覽次數:次
本報記者 王睿 文/圖
進入7月,大雨引發全國多個城市內澇,給人們的生產生活帶來影響。而在國家首批海綿城市建設試點城市之一的西咸新區灃西新城海綿城市建設試點區域內,落入城市的大雨迅速流向道路兩側的綠化帶,不僅沒有在道路上形成積水,還成為城市綠植灌溉的水源。7月20日,20多家中央和省級媒體記者走進灃西新城,探究海綿城市建設的“秘密”。
雨水花園里的“小海綿”
地點:陜西國際商貿學院校園內
建設方式:在原有綠地的基礎上改建海綿城市
7月20日,與陜西國際商貿學院體育館一路之隔的綠地里,工人們正在低洼處栽種可以凈化、過濾雨水的植物。“以前這里只是傳統的草坪,經過海綿城市改造,這里已經變成雨水花園,能夠有效地吸納雨水。”灃西新城海綿城市技術中心張哲說。
一下大雨,這座體育館屋面容易匯集大量的雨水。雨水迅速流向地面后,經常形成積水。為了解決這一問題,灃西新城海綿城市技術中心對體育館周邊進行了海綿化改造。通過在道路上修建連通兩側綠地的暗涵,雨水迅速導流到周邊綠地中。雨水在綠地經過下滲并初步凈化后,進入雨水花園,進行再次凈化和滯蓄。雨水花園“吸收”飽和后,通過溢流口,流入綠地中心的硅砂滲濾井,最終直接滲入地下,回補地下水。這樣的海綿城市設計被運用于陜西國際商貿學院的多個區域。一個雨水花園就是一塊“小海綿”,能夠對雨水進行有效吸收與滯蓄。
陜西國際商貿學院校園只是灃西新城海綿城市建設的一個縮影。從最初的局部試點到現在全域推廣,灃西新城已經實施海綿型園區240萬平方米,海綿型道路50余公里,海綿型公園綠地140萬平方米,防洪治理及灘面修復30余公里。
四級海綿體系為城市增“顏值”
地點:天福和園小區
建設方式:新建小區低影響開發
走進天福和園小區,一個個小花園點綴在樓群之間,讓整個小區顯得生機盎然。花園四周布滿了碎石塊并用鐵絲籠固定住,形成透水鋪裝石籠,讓花園顯得與眾不同。“這也是天福和園的一個海綿設施,在對路面流進雨水花園的雨水進行過濾的同時,也能形成不同的景觀效果。”張哲說。
在天福和園小區里,道路兩側、綠地里錯落起伏的草溝、礫石溝等,形成過濾階梯,雨水通過這些設施在自然過濾的基礎上,流向滯蓄型雨水花園。當雨量過大時,雨水花園里多余的雨水通過溢流井流入小區的雨水收集池進行末端調蓄。水池溢流后再通過市政雨水管網,流向灃西新城的雨洪調蓄樞紐中心綠廊。
“前段時間下大雨,小區里的路面一點兒都沒積水。這兩天雖然天特別熱,但小區雨水花園的植物長得都很好,沒想到咱還住進了海綿城市。”天福和園一名居民笑著說。
經過實踐,灃西新城按照海綿城市源頭削減、末端調蓄的逐級消納理念,已初步構建了建筑小區、城市道路、公園綠地、河流濕地四個層級的海綿城市建設體系。
在灃西新城雨洪調蓄樞紐中心綠廊,大片的蘆葦在人工濕地里隨風擺動。這里既是周邊雨水的匯集之地,也是市民休閑的重要場所。在灃西新城總部經濟園的樓頂,屋頂花園在滯蓄雨水的同時,也成為大樓一道亮麗的風景。
生態價值全面顯現
地點:灃西實驗學校
建設方式:結合校園綠地,布設海綿設施,收集利用雨水資源
7月26日,灃西新城灃西實驗學校籃球場旁,下凹式的綠地里,植物茂盛。一場暴雨來襲,籃球場上的雨水迅速流向旁邊的綠地。雨水積攢到一定高度后,通過溢流井進入地下透水管道,流入學校的雨水蓄水池。
在灃西實驗學校,雨水花園、下凹式綠地、生態滯留草溝、透水鋪裝等海綿設施隨處可見,大大增強了雨水的收集能力。灃西實驗學校校長楊振德在接受采訪時表示,把干凈的雨水收集起來二次利用,可以沖洗路面、澆花澆草等,學校每年因此節省用水開支24萬元。
為了更好地監測海綿城市建設效果,灃西新城搭建起海綿城市信息平臺,在試點區域22.5平方公里范圍內,規劃了96個監測點,并累計部署完成110臺物聯網監測設備。通過對降雨量、管網流量、井下液位等信息的實時采集,灃西新城積累了海量且有價值的原始數據。
監測數據顯示,隨著海綿城市建設,在暴雨內澇方面,灃西新城10個積水易澇點已全部消除。在熱島效應方面,同一時期試點區域明顯比其他城市要緩解很多,平均溫度大約低了1攝氏度;試點區域海綿城市建設前后的溫度對比顯示,2017年比2015年的平均溫度低了0.8攝氏度。在地下水埋深方面,灃西新城平均地下水位由2015年的15.65米回升至2017年的12.22米,回升了3.43米。
“灃西新城海綿城市建設試點區域內,排水防澇能力顯著提升,內澇災害有效緩解,城市承載力不斷增強,初步實現了‘小雨不積水、大雨不內澇、水體不黑臭、熱島有緩解’的建設目標,形成人、城市、自然和諧發展的新格局。”灃西新城海綿城市技術中心主任助理梁行行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