瀏覽次數:次

黨的十八大以來,“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已然成為全社會的共識。十九大報告再次強調“要推進綠色發展”,這將為建設美麗中國匯聚更加澎湃的力量。
來到西咸新區,給人最直觀的感受便是,“山更綠、水更清、天更藍”。不管是柔性治水、植樹增綠、河長制,還是大西安中央公園、昆明池,每一項政策或項目從構思到落地,都是綠色發展理念的生動實踐。在“現代化大西安新中心”建設中,西咸新區將緊盯國際一流標準,打造“大水大綠”的生態格局,實現生態效益和經濟效益的雙贏,區域價值不斷提升。
大西安中央公園:
可以深呼吸的城市綠肺
10月20日,總規劃面積5000畝的大西安中央公園項目開工儀式在西咸新區灃西新城舉行,西咸新區持續構建“大水大綠”生態格局的決心和毅力再次彰顯。
大西安中央公園項目總投資27億元,包含中央公園核心區2600畝和城市綠廊2400畝,建成后將成為亞洲最大、世界第三的城市中心公園。
公園以“織畫成園,絲路天下”為設計主題,將把新絲路文化、自然生態和城市生活交織在一起。其核心區北至尚文路,西至秦皇大道、南至天元路、東至同文路,將串聯周邊7個特色功能坊,形成“絲路綠心”景觀結構。即,一條絲路飄帶,一個中央綠心,串接湖光盛景、山谷攬勝、織繪林間3大畫境,并將中央公園織入城市的每個角落,打造一個“公園城市”。
昆明池:
打造大西安最美會客廳
昆明池歷史上是古長安城重要的蓄水供水工程,也是“古代中國第一大人工湖”。2000多年后,昆明池恢弘盛景重現西咸,無疑為西咸水生態環境建設增添了濃墨重彩的一筆。
10月1日,斗門水庫試驗段暨昆明池(一期)·七夕公園正式免費向市民開放。昆明池項目總規劃面積30.43平方公里,其中水域面積10.4平方公里。這不僅是實施治水興陜戰略的重大部署,也是修復大西安生態水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更是西咸新區改善人居環境的重大民生工程,成為新區融人文、城市、生態、經濟于一體的“柔性治水、系統治水”新理念的代表作。
西咸新區從制度上加強水系規劃內容,組織編制了《城市水系專項規劃》、印發了《城市水系建設行動方案》。根據規劃,到2020年底,西咸將完成實施水系項目49個,“水清、岸綠、景美、城活”的生態景象令人期待。
海綿城市:
讓雨水在城市自然遷徙
讓城市如同生態海綿般舒暢地呼吸吐納,實現雨水在城市中的自然遷徙,充分發揮出生態效益,全面改善人居環境。海綿城市,助力西咸打造宜居生態之城,也讓群眾的生活更美好。
作為我國西北地區首個國家海綿城市建設試點城市,西咸在試點核心區灃西新城,通過實現建筑與小區對雨水應收盡收,道路與綠地自然收集功能,中央雨洪系統形成調蓄樞紐,構建了由建筑地塊、道路和綠地、中央雨洪系統組成的三級雨水綜合利用體系,初步形成了科研理論、技術標準、運營監管等海綿城市建設綜合治理體系。
截至目前,灃西新城海綿城市專項開工項目62個,累計完成海綿型小區與園區50余萬平方米,海綿型道路35公里,海綿型公園綠地約80萬平方米,防洪治理類及水生態修復類項目約20公里。
植樹增綠:
“大綠化”提升環境品質
在“治水”的同時,由花卉苗木、濕地景觀、城市公園和市政綠化等共同組成的“大綠化”理念也廣泛播撒西咸大地。
按照“增量提質、系統提升、應栽盡栽、管養并重”這一思路,今年上半年,西咸新區已累計完成綠化投資11.02億元,栽植各類喬木43.69萬株,灌木146.3萬平米,新增綠化面積518萬平米。
同時,啟動了“美麗西咸·綠色田園”環境景觀提升行動,實施“城市增綠·鄉村添景”計劃和農村人居環境整治提升方案;全年啟動繞城高速西咸段林帶、昆明池、康陵綠化、灃西中央綠廊、秦文明廣場等134個綠化項目,計劃新增800萬平米綠化面積;推廣樓頂綠化,垂直綠化,首批試點建設了西咸大廈、西部云谷、同德佳苑雨水花園、涇河產業孵化中心4個立體綠化項目,新增綠化近5000平米;圍繞“五路四橋”等主干路網、規劃道路,按照“一路一景、見縫插綠”的要求,安排三年增綠項目266個,綠化總面積8萬畝。
河長制:
“四級體系”確保清水永續
西咸新區跨境的河流眾多,包括渭河、涇河、灃河、新河、沙河、太平河6條河流以及斗門水庫等重要湖池。河長制,讓每條河流有了一個負責的名字,為西咸清水永續保駕護航。
為推進“河長制”工作,新區制定印發了《西咸新區落實河長制實施方新區,成立了以新區主要領導為組長的河長制領導小組,制定了《西咸新區河長制工作制度》、《西咸新區基層河長管理辦法》等相關制度,建立了新區-新城-鎮辦-村組(社區)四級河長體系,共落實河長366名,設立河長制公示牌168塊,實現了區內所有河流“河長制”全覆蓋,形成了上下聯動、合力治水的格局。 華商報記者 魏曉飛 通訊員 朱劍鋒/文 劉強/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