瀏覽次數:次
錘煉忠誠干凈擔當的政治品格
在中國方正出版社出版發行的《傳承——我親歷的中央紀委故事》中,中央紀委機關離退休老同志憶述,早在改革開放之初中央紀委恢復重建時,第一書記陳云同志明確提出,紀委的干部必須有堅強的黨性,必須有一股正氣,必須是正派人,與一切違反黨紀的人和事斗爭;第二書記鄧穎超同志常說,在中央紀委工作,就得什么時候都要想到我們是黨的路線的執行者,這個使命千萬不能丟;第三書記胡耀邦同志說,要想清楚為什么入黨,既然入了黨,就要為黨作貢獻。可見,做到忠誠干凈擔當,是對紀檢監察機關的天然要求,是紀檢監察機關從成立之初就確立下來的初心和使命。
在深入推進全面從嚴治黨的當下,紀檢監察干部守初心、擔使命,就是要把老一輩紀檢干部的優良傳統和過硬作風繼承下來,發揚光大。要牢記黨和人民的重托,把“兩個維護”作為最根本的任務,忠誠履職,真抓實干,不松勁、不停步、再出發,為保持我們黨的肌體健康而不懈努力。要堅持原則,敢于斗爭,不怕惹人,即使被一些人誤解、懷恨,但我們深信:我們站在正義的一邊,我們“可能有過許多敵人,但未必有一個私敵”。要牢記手中的權力是黨和人民賦予的,自覺使紀檢監察權力上下左右有界受控,克己慎行,帶頭廉潔,自我約束,始終當好黨和人民的忠誠衛士。
(麟游縣紀委監委 楊越)
以責任擔當詮釋對黨忠誠
責任擔當是黨和人民對紀檢監察干部的要求,也是紀檢監察干部忠于黨和人民的生動體現。每當接受辦案任務時,我們匆忙間辭別父母妻兒,甚至幾個星期顧不了家庭,照顧老人、孩子的重任,全落在了妻子單薄的肩膀上。在查辦違紀違法的案件時,有時我們同事的孩子正值高考關鍵時期,有的同事父母生病住院,為了連續作戰全面突破案件,他們義無反顧地堅守崗位,與墮落分子作著針鋒相對的較量。
紀檢監察干部作為黨的紀律的執行者、捍衛者,崗位特殊、使命神圣、責任重大。紀檢監察干部既然承擔監督責任,就要敢于較真,對得起黨;敢于查處,對得起人民;敢于問責,對得起肩負的責任。不能擺架子、做樣子,要有“啄木鳥”精神,把“病樹”治好,把“爛樹”砍掉,挽救一片森林,以高度的責任心、強有力的執行力、優質的工作成效,努力踐行忠誠干凈擔當的莊嚴承諾,切實履行監督執紀問責的神圣職責。
(長武縣紀委監委 郭懷玉)
“紀”無情 也有情
從事紀檢監察工作已近10年,一直在“辦案子”,經常與違紀干部打交道,發現一種現象。很多人一聽紀委找談話,就不愿意配合,擔心受處分,雖然人坐在對面,心里卻筑著厚厚的“防護墻”,對問題閉口不談,“賣關子”“繞彎子”。談話過程如兩軍對壘,來來回回斗智斗勇。
發現這種現象后,我把談話的重點放在了談話前期準備工作上,一方面下大力氣擬定談話提綱,換位思考,把自己放在對方的角度,理解他們犯錯后對未來的擔憂以及僥幸心理。另一方面,我反復讀《中國共產黨章程》,學習《中國共產黨紀律處分條例》等黨規黨紀,結合工作加深理解《中國共產黨章程》賦予紀委的職責,以及監督執紀問責的目的與初衷。
《中國共產黨章程》第四十條中這樣寫道,“堅持懲前毖后、治病救人,執紀必嚴、違紀必究,抓早抓小、防微杜漸,按照錯誤性質和情節輕重,給以批評教育直至紀律處分?!边@意味著黨的紀律就是要為犯錯誤的干部及時“拉閘”“剎車”,是防止黨員干部滑入深淵的最后一道“關卡”;執紀的目的不是為了懲處人,而是為了讓干事的人少犯錯和不犯錯;執紀者如同醫者,醫者仁心,是治病救人的。而大部分談話對象有很強的心理防御是因為對紀律理解不夠深刻,對組織和執紀者不夠信任。
之后,在與談話對象的一次次溝通、打開他們心結的過程中,我深深體會到監督執紀不光要有力度,也要有溫度。在談話過程中傳遞黨組織對黨員干部嚴管就是厚愛,鼓勵有問題的執紀對象勇敢直面問題,幫助被談話人從內心深處真正認領問題、懸崖勒馬,打消受處分人在今后的工作中畏首畏尾的消極思想,就是在踐行黨章的要求,這是發自初心的召喚,是源于使命的擔當。
我也時常提醒自己,在全面從嚴治黨的新形勢下,監督執紀的使命更光榮,任務更艱巨,作為反腐敗斗爭最前沿的紀檢干部,唯有不忘初心,勇擔使命,把維護好黨內政治生態、教育挽救干部作為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才能不負韶華、不負人民。(鄠邑區紀委監委 張宏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