瀏覽次數:次
商子雍
我覺得“昆明池見證了中國古代文明”這樣一個命題可以成立。
昆明池是漢代建造的一個水面堪稱巨大的人工湖泊。而漢代,又是中國歷史上一個重要的朝代。在長達400多年的時間里,值得我們去思考、去詠嘆的人和事,真是數不勝數。具體來說昆明池,建造這個人工湖泊的漢武帝是漢朝的第五代皇帝(如果不算呂后的話)。大家知道,漢朝的開國皇帝劉邦,是通過殘酷的戰爭手段,即所謂的楚漢之爭才登上帝位的,一個剛剛走出戰火的新王朝,不可能立馬達到人民富裕、國庫充盈這樣的美好程度,漢朝,是通過漢文帝、漢景帝兩代皇帝的勵精圖治,才在經濟上有了長足發展,到漢武帝接班時,已經是“京師之錢累巨萬,貫朽而不可校,太倉之粟陳陳相因,充溢露積于外”,有了雄厚的經濟基礎,再加上漢武帝又不是一個凡庸之輩,所以,積極向外拓展,希望更多、更廣泛地和外部世界交流,就是理所當然的事。建造昆明池的直接起因,是漢武帝的使者南下途中在昆明國的滇池遭遇阻障,但其中顯示的,則是生活在中原地區的華夏族群、炎黃后裔(漢朝以后叫漢族)和外部世界擴大交流的強烈愿望,這種愿望,代表著當時中國乃至世界文明發展的高度,可圈可點。
從科學技術的層面來審視,昆明池也多有不凡之處。它的選址合理,水循環系統的設計更是蘊含著極高的智慧,以至于建成以后除過操練水軍,更在供水、養殖、灌溉、游覽諸多方面造福社會,長久發揮著不容小覷的作用,稱其為當時史無前例的水利工程。
作為一個西安人,我對這個古稱長安的美麗城市,當然有著很深的感情,也因此,我對漢朝,也就多了一種別樣的感情。因為在漢朝以前,中國的版圖上沒有叫長安的城市,周文王、周武王的都城叫豐京、鎬京,秦始皇的都城叫咸陽。長安這個吉祥的名字,是從漢朝才開始使用的。今天,昆明池重生,這不但讓我們感受到昔日大漢朝的輝煌、長安的輝煌,更使我們對未來充滿期望。
關中北臨渭河,南倚秦嶺,加之八百里沃野貫穿東西,自古就被認為是一處風水寶地。漢初,曾經有過一次建都洛陽抑或關中之爭,已經基本上決定以洛陽為都城的劉邦,聽從了婁敬和張良的建議,率部進入關中,作為大漢首都的長安,遂應運而生。
史圣司馬遷在他的皇皇巨著《史記》里,記錄下了婁敬和張良向劉邦的進言,至今讀來還讓人蕩氣回腸,在這里讀其中的一段:
張良曰:“洛陽雖有此固,其中小,不過數百里,田地薄,四面受敵,此非用武之國也。夫關中左肴函,右隴蜀,沃野千里;南有巴蜀之饒,北有胡苑之利。阻三面而守,獨以一面東制諸侯;諸侯安定,河渭漕挽天下,西給京師;諸侯有變,順流而下,足以委輸;此所謂金城千里,天府之國也。婁敬說是也。”這么好的關中,這么好的長安;而昆明池在漢代的出現,在我看來是對關中、特別是對長安的一次出類拔萃的錦上添花。
具體來講不止一本古籍中寫到,昆明池“周回四十里”,經現代考古技術探測,這種說法沒什么大的誤差,昆明池水面的遼闊浩渺,可想而知。當時人們把它看做是天上的銀河,在池的東西兩岸雕刻有男女兩個神像,象征著天河兩邊的牽牛與織女星。班固《西都賦》寫道:“左牽牛而右織女,似云漢之無涯。”張衡《西京賦》也說:“日月于是乎出入,像扶桑與蒙汜。”
昆明池這么一個巨大的水面,在漢長安城西南不遠處橫空出世,當然會對周邊的生態環境產生正面影響。漢代的昆明池以人工湖水面為主景,布設樓臺亭閣,融人工建筑于自然山水之中,形成河湖水面一望無際,清澈漣漪,殿閣亭臺倒映湖中,與回廊、綠樹、鮮花、雕刻交相輝映,絢麗異常,給長安城郊區帶來了特別優美的景觀。至于昆明池對良好的氣候小環境的形成、以及在供水、農業、漁業乃至漕運上的作用,也無疑都是正面的。
唐人杜甫有這樣兩句詩:“昆明池水漢時功,武帝旌旗在眼中。”對昆明池和漢武帝的褒揚,我以為是公允的。
已經完工的昆明池項目第一期工程,對今天西安的生態和環境有什么作用?對這個問題,我沒有能力做出專業的回答,但作為一個西安市民,我愿意談談我的期待。
上個世紀八十年代,西安曾經歷過缺水之苦,我相信,這個水利工程,能對保障西安市民生活用水的供應,發揮積極作用。西安的夏天越來越熱了,沒有辦法,全球氣候變暖,但昆明池的重現,應該能對西安氣候小環境的優化,提供有益的幫助。
漢代,昆明池里開網,長安市上魚賤。昆明池再生以后,西安人能不能吃上味美價廉的昆明池魚呢?
漢代的上林苑是美輪美奐的皇家園林,主要供皇帝和皇族享受。如今的昆明池,是檔次不低的公共園林,平民百姓皆可逍遙其中。我們在這里既樂享湖光水色、樹綠花紅的自然之美,也感悟“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的人文之美,當然會由衷地嘆一聲:不亦快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