瀏覽次數(shù):次
在我有限的閱讀中,我以為古人寫秋水之美者,莫過于屈子的“裊裊兮秋風(fēng),洞庭波兮木葉下”,王勃的“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和賈島的“秋風(fēng)生渭水,落葉滿長安”,前兩者寫的皆為江南之秋水秋色,唯有后者寫的是我的家鄉(xiāng)長安秋意闌珊時,落葉如蛺蝶翻飛,積葉滿地的情形。從私心里講,我更喜歡后者。因此上,每年的秋日里,每逢秋風(fēng)蕭瑟的晚秋時節(jié),我都會口誦默憶這兩句詩。若興致高時,還會研墨吮筆,抄錄這兩句詩,并把抄錄好的宣紙,張之于墻,端詳一番,體味一下詩的意味。詩之意境固佳,但我卻沒有真正見過這種景象。究其原因,我盡管生活在西安城里,但住在南郊,而渭河在北郊,距我住的地方較遠(yuǎn),很少有機(jī)會去。還有,今天的渭河已全然不是唐人筆下的渭河了,去了恐遇失望。想一想,還是罷了,還是讓它留存在我的想象里吧。不看秋日渭水,但長安地面上,秋天里可看的水域還是很多的,譬如昆明池,秋陽下,秋風(fēng)中,如有暇看看,亦有良多趣味。
昆明池在灃水東,系漢武帝為征討西南諸國,為操演水軍而開鑿的。漢時,水域面積達(dá)十平方公里,唐時擴(kuò)建至十七平方公里。在少雨干旱的北方,能有如此廣闊的水面,確屬罕見。惜乎唐之后,由于歷代柄國者疏于管理,加之古今氣候、地理的變化,到民國年間,已干涸為陸矣。新中國成立后,雖修建為斗門水庫,但面積不大,周圍仍為眾多的村莊所環(huán)繞。至西咸新區(qū)成立,并主導(dǎo)其事,才稍增其舊制,遷村疏池,引清流注之,不到幾年,已有漢唐時風(fēng)致矣。我是戊戌年十月下旬的一天下午來到昆明池的,來了一看,就一下子喜歡上了。
我的第一個感覺,昆明池有野趣。昆明池雖為人工開鑿,但目前的建設(shè)者們在施工時,還是充分考慮到了自然天成這個因素的。漫步昆明池的廊橋上,或者散漫地行走在堤岸上,目之所及,少見現(xiàn)代建筑,唯見一片煙波浩渺的大水,靜臥在天地間。夕陽鋪水,金輝滿池。而池邊,蘆荻瑟瑟,岸柳依依。蘆葦中,時而還能見到野鴨子的蹤跡,它們在水中悠然地游著,讓人感到一種無言的靜謐。
昆明池當(dāng)然是有故事的,除了牛郎織女的傳說外,還有一些奇異的故事,亦足讓人迷醉。秋夜無事,偶翻《三秦記集注》,就見到這樣一則筆記:“昆明池中有靈沼,名神池,云堯時治水,嘗停船于此池。池通白鹿原,原人釣魚,綸絕而去。夢于武帝,求去其鉤。三日戲于池上,見大魚銜索,帝曰:‘豈不榖昨所夢耶!’乃取鉤放之。間三日,帝復(fù)游池,池濱得明珠一雙。帝曰:‘豈昔魚之報耶?’”武帝救魚,魚銜珠相報,故事雖荒誕不經(jīng),但勸人為善的意旨,還是明晰的,也是好的。美池有了這樣優(yōu)美的傳說,也自然多致有色。
在水邊見到了一大片殘荷,足有四五十畝的樣子,荷??萦玻鹑玟摻z,挺立水中;而荷葉枯黃,或蜷縮,或鋪張,擎于梗上,亦擎于水面上,讓人頓覺秋意已深。如若在夏日,這片荷田,當(dāng)是另一副模樣吧,荷葉田田隨風(fēng)起舞,而荷花亦如浴后的少女,愈加的亭亭玉立,香飄十里了。如荷田中有了采蓮人,則更見有韻致了。但我還是更喜歡秋天的荷田,經(jīng)過一個夏天的熱烈后,秋天的荷田更有一種沉靜美。和我一樣,很多古人也是喜歡昆明池的秋天的,如南北朝時的江總,隋朝的元行恭、薛道衡,唐朝的賈島等。我尤其喜歡賈島的《昆明池泛舟》:“一枝青竹榜,泛泛綠萍里。不見釣魚人,漸入秋塘水。”舟溯秋水中,心意淡遠(yuǎn),令人神往。可惜此時昆明池上無舟,如有,我一定會效法賈夫子,“桂棹兮蘭槳,擊空明兮溯流光”了。想及此,不覺失笑?;赝厣希娤﹃栍麎?,落日熔金,水面上光影明滅,昆明池又在瞬間換了一身裝束矣。起風(fēng)了,秋風(fēng)蕭瑟,一片片樹葉,如黃色的蝴蝶,飄舞著,落入池中,水面上,便蕩漾起一個個的漣漪,如詩,亦如夢。(高亞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