瀏覽次數:次
2022年,西咸新區法治政府建設工作在黨工委、管委會的領導下,深入學習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和習近平法治思想,不斷健全法治建設體制機制,積極開展省級和國家級法治政府示范創建,扎實推進法治化營商環境建設,秦創原法治保障能力進一步增強,全面依法治區工作邁上新臺階。
一、加強黨的領導,健全法治政府建設制度機制
(一)加強黨對法治工作的領導。一是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法治思想,2022年新區黨工委會議學法4次,黨工委會議研究法治工作3次,全面依法治區委員會辦公室會議5次。二是印發《法治西咸建設實施規劃(2021-2025年)》《西咸新區2022年法治政府建設工作要點》《關于開展黨工委(黨組)點評法治工作實施方案》等文件,壓緊壓實全面依法治區工作任務。三是進一步發揮各級黨(工)委全面依法治區(鎮、街)委員會職能作用,推動研究解決重大事項,有效提升鎮(街)依法行政水平。
(二)健全重大行政決策機制。一是印發《西咸新區重大行政決策程序規定實施細則》,強化決策事項的承辦、審核、監督等環節,切實保障人民群眾的知情權、參與權和監督權。二是印發《西咸新區關于建立法治指數評估機制的實施方案》,通過建立科學完善的法治評估體系,實現與新區法治政府、法治社會建設任務落實相銜接。三是加強規范性文件合法性審查,2022年審查規范性文件21件,其中涉企規范性文件10件,審查率100%。
二、堅持依法行政,深入推進新區法治政府建設
(一)持續開展法治政府建設示范創建活動。一是積極參與全國第二批法治政府示范創建活動,新區申報的“創新綜合行政執法模式”項目入圍全國法治政府示范創建最后評審,在全省法治政府建設上發揮重要帶動作用。二是積極組織申報2022年全省法治政府示范創建項目,“西咸新區稅務管家助推秦創原科創平臺高質量發展”被推薦參加全省法治政府示范創建評審活動。三是參加全省“十大法治事件”評選活動,西咸新區“打造全鏈條知識產權法治保護體系,護航秦創原高質量發展”項目被評為陜西省第三屆“十大法治事件”。新區法治政府建設工作得到了省市肯定,新區黨群工作部被評為2022年“全省法治建設先進集體”。
(二)加強行政執法工作規范化建設。一是扎實推進行政執法“三項制度”評估,深入各新城、部門、街鎮等20余個單位全面開展評估。二是嚴格行政執法證件管理。截至目前,新區持證執法人員4424人,新通過資格考試382人,已清理、注銷行政執法證件523本。三是開展包容審慎監管執法“四張清單”編制工作。目前,共確認新區包容審慎監管執法事項117項,其中不予行政處罰事項73項、從輕行政處罰事項11項、減輕行政處罰事項28項、不予行政強制事項5項。
(三)推動行政復議體制改革。一是出臺《西咸新區行政復議體制改革實施方案》,由新區管委會集中審理各新城、新區各部門、各街鎮的行政復議案件,完成省市行政復議體制改革的要求。二是積極履行行政復議職能,做好行政應訴工作。出臺《西咸新區行政機關負責人出庭應訴實施辦法》,新區共處理行政復議案件218件,行政訴訟案件788件,敗訴率23.33%,負責人出庭率為80.77%。三是推進行政爭議多元化解。推進與西安鐵路法院共建行政爭議多元化解中心,并在新區設立行政案件巡回審判庭,在立案前根據案件情況引導群眾優先選擇行政調解等非訴糾紛解決途徑化解行政爭議,推動爭議實質化解。
(四)打造法治化營商環境,護航秦創原高質量發展。一是構建知識產權司法保護大格局。推動省高院在新區設立秦創原知識產權司法保護中心,市中院在新區設立全省首家知識產權巡回審判庭,省、市檢察院設立知識產權檢察保護中心,省司法廳設立秦創原法律服務中心。二是推動“行政保護+司法保護+社會保護”快速融合,針對秦創原科技成果轉化項目落地企業,完善多層次知識產權服務供給體系,形成跨部門、多方位、全鏈條的協作聯動機制。三是對接入區企業需求,為企業提供精準化、全周期的法律服務。搭建“線上+線下”全時空的法律服務總平臺,提供科技轉化、知識產權等“8大類95項”服務,已為600余家企業提供上千次法律服務。
三、深入推進全民守法,提高法治社會建設水平
(一)推進多層次多領域依法治理。一是制定《西咸新區關于落實“誰執法誰普法”普法責任制實施意見》《西咸新區開展法治宣傳教育第八個五年規劃(2021-2025年)》,新區開展各類普法宣傳600余場次,全區學法用法氛圍濃厚。二是全面啟動新區“法律明白人”“法治帶頭人”的培養工作,全區共培養“法律明白人”1293人,“法治帶頭人”394人。積極組織培養對象參與矛盾化解、群防群治等工作,為建設平安西咸、法治西咸注入新的活力。三是加快推進新區法治文化陣地建設,今年新區創建民主法治示范村(社區)43個。其中,永樂鎮瑞凝村被司法部、民政部擬命名為“第九批全國民主法治示范村”(名單正在公示)。四是推進司法所規范化建設。出臺《西咸新區司法所體制機制調整實施意見》,加強人員配備和經費保障,核定政法專項編46個。目前,新區14個司法所達到省級“六好” 標準,其中建章、釣臺、高莊被省司法廳授予全省“標兵司法所”稱號,新區申報的第三批5個“六好”司法所已創建完成,等待省市驗收。
(二)不斷深化公共法律服務。一是建立援助律師值班制度,共受理法律援助案件78件,為群眾提供法律咨詢1300余次,為困難群眾提供優質高效的法律服務。二是特事特辦,開通農民工“綠色通道”。共為1400余名勞動者提供法律咨詢,維護了農民工等弱勢群體的合法權益。三是開通西安市12348公共法律服務熱線秦創原服務專席。已為秦創原企業、員工提供專業法律熱線咨詢900余條,助力秦創原發展措施落地見效。四是“新區—鎮街—村居”三級公共法律服務平臺升級改造完成,智慧法律服務終端設備覆蓋率達85%,一村(社區)一法律顧問全覆蓋。
(三)健全社會矛盾糾紛多元預防調處化解綜合機制。一是堅持和發展新時代“楓橋經驗”,新區規范健全各級各類調解組織358個,建立了訪調對接、訴調對接等工作機制。二是推進專職調解員隊伍建設,設立了房地產糾紛調委會、征地拆遷調委會、交通事故糾紛調委會等調解組織,打造了王順虎、鶯歌、張特娃、郭可學、杜琴、老姚說事等個人品牌調解工作室。三是夯實大調解基礎,印發《關于完善矛盾糾紛化解機制的實施意見》,積極推動矛盾糾紛的聯排、聯防、聯調,形成推進社會矛盾糾紛化解工作的強大合力,筑牢人民調解第一道防線。截至目前,新區調處矛盾糾紛1213件,調解成功1116件,調解成功率達92%。四是加強對社區矯正對象和安置幫教人員的走訪、摸排工作,抓細規范服務管理。新區社區矯正對象數量354人,安置幫教對象1015人,無漏管、脫管和重新犯罪現象發生。
四、存在問題和下一步工作打算
一年來,新區依法治區建設取得一定成效的同時,還存在一些差距和不足。總的來說,表現在以下三個方面:一是學習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推動各項工作高質量發展還有差距,運用習近平法治思想武裝頭腦、指導實踐的能力有待提高。二是法治服務保障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的深度、廣度、精準度還有待提升,打造法治化營商環境尚需持續用力;主要表現在公共法律服務針對性精準度不高,在滿足群眾多層次多領域法律服務需求,及時獲得便捷高效的服務方面較薄弱,在推進“法治保護科技創新”,為秦創原企業提供精準法律服務方面還有待提升。三是各單位依法行政水平仍須強化;主要表現在行政執法不規范、執法隊伍業務素質不高,部分新城、街鎮行政訴訟敗訴率較高,負責人出庭應訴率較低,法治宣傳教育培訓力度不夠等。
下一步,西咸新區法治建設工作將以黨的二十大精神和習近平法治思想為指引,貫徹落實省、市法治建設工作部署和新區黨工委管委會相關工作要求,不斷強化法治思維,找準新區全面依法治區工作的著力點,切實提升各級領導干部依法行政能力,為新區經濟社會發展提供更加堅實的法治保障。具體抓好以下幾項工作:
(一)全力推進法治政府建設。一是壓實全面依法治區各級責任,落實黨政主要負責人履行法治建設第一責任人職責。二是深化綜合行政執法體制改革,完善制定新區各級行政執法事項清單,以嚴格落實行政執法“三項制度”為抓手,強化行政執法監督。三是加強重大行政決策和規范性文件合法性審查,落實法律顧問列席主任辦公會制度,逐步推進決策事項合法性審查全覆蓋。四是推進行政復議應訴工作規范化建設,有效發揮西鐵法院行政爭議多元化解中心行政爭議預防調處的職能,降低訴訟案件數及敗訴率,提高負責人出庭率,推進訴源治理多元化解。
(二)優化提升法治化營商環境建設。一是以法律服務護航秦創原發展為主線,推進法律服務行業高質量發展,精準掌握秦創原入駐企業的法律服務需求,及時提供便捷高效法律服務。二是打造法律服務高地,完善法律服務產業政策體系建設。健全知識產權全鏈條保護機制,為科技研發和產業孵化架起“知識產權防護網”,為新區發展和秦創原建設提供高質量法律服務。三是全力做好服務保障。設立西咸新區秦創原法治保障服務中心,統籌做好市中院知識產權巡回審判庭等省市政法機關在新區相關機構的保障服務和基礎工作。
(三)夯實基層基礎建設。一是持續貫徹落實“八五”普法規劃,進一步推行“誰執法誰普法”責任制清單工作,實施普法依法治理提檔升級工程。二是打造“西咸特色司法所”,開展“一所一品”品牌司法所創建工作,進一步加強司法所規范化建設。三是打造新時代“楓橋經驗”西咸模式,推進新時代多元矛盾糾紛化解新途徑,統籌人民調解、行政調解、司法調解、行業性專業性調解等各類資源,推進訴源治理,推動構建新時代大調解工作新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