瀏覽次數:次
5月18日,陜西歷史博物館秦漢館正式開館,共展出1500余件文物,其中90%為首次展出。除了煥然一新的基本陳列展天下同一——秦漢文明主題展,一同亮相的還有《大美中國——秦漢文明專題展》之“城與陵”和“技與美”專題陳列展。

“城與陵”專題展
“城與陵”展覽主要通過雍城、櫟陽、咸陽、長安等四處秦漢時期大遺址考古發掘成果,展示秦、漢兩朝國家工程的選址理念、政治格局、設計思想和精神追求,闡釋歷史文化遺產的歷史價值和時代價值。展覽共展出文物400余件,除明星文物皇后之璽外,大部分展品均為首次亮相。

嶄新的秦漢館,就像是一座展現秦漢文化藝術的現代藝術館,以一種新穎的跨界與融合形式呈現秦漢藝術。
據陜西歷史博物館陳列展覽部主任任雪莉介紹,“城與陵”展廳的空間組織布局依托大的時空背景和建筑固有特點,展陳集地景藝術、裝置藝術、文物陳展藝術的綜合思考,建筑內部的空間規劃為折曲坡道、柱間空地、圓形基臺三個部分。
展覽的空間有限,“城與陵”的主題架構宏大,為此該展在展廳空間上做了“加法”。

一面向室外做了規劃延伸,比如在展館室外庭院一角以茂陵石雕、秦始皇帝陵水禽等文物打造出的微型“上林苑”;在展覽室外大廳設置漢長安城遺址周邊發現的古橋橋樁,揭示了在千年演變中,雖然橋梁、橋樁等部件的構造材質有所變化,但古今一脈相承,其功能和內核始終如一的客觀事實,從側面引導觀眾理解和反思歷史。
同時,在室內空間也創造性地開發無障礙通行的二樓,以文物搭配多媒體裝置的做法,再現漢長安城遺址的風貌。
展覽對室內外空間巧妙利用,將傳統文化與現代設計理念相結合,給觀眾帶來既有教育意義又富有趣味性的參觀體驗。
此外,該展不僅僅是增加面積那么簡單,“城與陵”的整個布展都是根據大遺址圖而設計的。

雍城、櫟陽、咸陽的主要展示內容分布于廳內折曲坡道之上或與之毗鄰,空間設計以坡道臺階象征渭河北側臺地,承載秦都北宮展示內容。
與之對應,漢長安城和漢帝王陵邑的綜合展示體和關中地勢與帝都長安模型疊加呼應。長虹環圍,陵邑拱衛之象表征宏大布局氣派。設計契合了時空、方向乃至大遺址間的位置關系,以布局的巧思在建筑體內部呼應了秦漢宮城陵闕的發展和布局,化有盡為無限,縱天下于咫尺。
“城與陵”,這之中還隱含著未曾明言的另一個主題——“生與死”。
許多人下意識會認為,“城”是生者的世界,“陵”是亡者的世界。其實并非如此簡單就能為這個黑色基調的展廳下定義。

為了體現主題,讓觀眾在歷史與文物中得到更多領悟,工作人員費了不少心思。不僅將展廳巧妙布置,使“城”的部分展示在高臺之上,“陵”的部分則在下,并調整文物擺放,如鎮墓獸等出土的陪葬器物陳列在臺下,如銅鏡、杯具等日常使用文物則在二樓陳列。
甚至連展廳不同位置、不同展柜的燈光都經過篩選,以燈光和角度營造出不同氛圍感來加以區別。
展廳的設計融合了傳統和現代的理念,通過考古發現和城市規劃的視角來解讀秦漢文化。
此外,傳統文化與現代設計的融合創新,讓古代社會生活場景和觀眾在當下短暫共通。歷史文獻與現代科技從五色、五感、五味等重現古時場景,讓觀眾不僅視覺上欣賞展品,還能結合嗅覺等感受加深對這段歷史文化的記憶。多元變化的展覽風格讓觀眾在古今穿梭,一改歷史文物展的厚重感。

博物館這樣的大型場館中,秦漢館關注到殘障人士的需要。比如在“城與陵”“技與美”的展廳里,少有的加入了手語、盲文等貼心的無障礙觀展細節。在展柜陳列之間的每條路都寬敞通達,即使是配合遺址圖設計做出的坡度起伏,也經過反復實測,確保殘障人士可以自主觀展。
人性化設計并不止于此。在“城與陵”展廳小型二層樓的設計中,一樓后側較矮區域擺放著鎮墓獸等體型較小的文物陶制模型。
若是成年人,大概需要彎彎腰或者蹲下仔細觀賞,但低展臺的高度對孩子非常友好。

“在博物館正常高度的展臺前,我們往往忽略了孩子們的視線范圍內看到的是怎樣的畫面。”任雪莉說。
近年來,越來越多的孩子走進博物館體會感悟歷史文化,館方也設置了許多互動體驗區,但直觀觀展的細節卻被忽略了。“城與陵”展廳的展陳設計彌補了這一不足,下層空間被妥善利用起來,確保文物處于5歲左右孩子視線范圍,給了孩子們更好的觀展體驗。
如此,“城與陵”的功能在各類文物及多媒體裝置互動中被呈現,其中的藝術氣息也銜接起了下一個展覽——“技與美”。
“技與美”專題展
“技與美”展廳,分為五色中華、鋒毫輝映、舞影曲落、爐中余香4個部分,共展出文物300余件。與以往展覽不同,行走在該展廳可以聽到舒緩的音樂,欣賞到樂舞的優雅姿態,書法的流暢筆觸,繪畫的絢麗色彩,以及香爐的絲縷香氣,使觀眾在視覺、聽覺、嗅覺、味覺、觸覺五種感官的刺激下開啟一段穿越古代秦漢藝術和技術的精彩旅程。
五色中華——色彩的文化現象
“如果說‘城與陵’展現的是‘黑盒子’藝術,而‘技與美’則是‘白盒子’的藝術展廳。”陜西歷史博物館陳列展覽部主任任雪莉介紹,“技與美”色調以白灰為主,強調內部的光影明暗,目的是讓觀眾了解色彩在秦漢時期不僅是一種視覺效應,更是一種深刻的文化現象。
第一部分“五色中華”展區,策展方通過色彩的運用反映秦漢時期對和諧與美感的追求。用“建筑色彩”“器用色彩”“服飾色彩”中的“形與色”,向觀眾傳達中國古代獨特的色彩觀念。展覽的色彩設計基于秦漢時期的五色系統,用文物身上的“青、赤、黃、白、黑”5種基礎色彩,展現古人對季節輪回、朝代更替的理解,反映文物所蘊含的五行方位和人生百態的哲學思考。

“建筑色彩”板塊,觀眾通過陶樓、壁畫,仍可以想象秦漢時期已不復存在的建筑群樣貌。“器用色彩”板塊,觀賞彩繪陶和釉陶色澤艷麗、優美的造型,體會漢代制陶業的高超技藝。
此外,“色彩秀”和“沉浸式體驗”板塊,在展現“始于混沌,歸于虛無”的哲學理念同時,讓觀眾在參觀過程中感受色彩的演繹和變化。展柜中五顏六色的礦物質顏料盒子,展示的便是我國古代從植物染料到礦物染料,從線染到匹染,再到絞纈染、蠟染、印花、敷彩等多種顏色,展現秦漢服飾技術豐富多彩。
鋒毫輝映——書法藝術的黃金時代
秦漢時期是中國書法藝術形成的重要階段,“鋒毫輝映”是展覽的第二個部分。該展區用線條展示了書法藝術的流暢與生動,體現了秦漢書法的美學價值和技藝的精湛。如“八分”隸書的介紹,以其重心平穩、挑畫捺畫突出的特點,展現了書法藝術的精湛技藝。
該展區用“立體”的方式,展示了12枚漢代木簡,這批木簡屬于西塞邊關文書簡,因征集緣故,出土信息較少,且殘損較多,難以綴合或系聯,以“立體”形式展出可以讓觀眾更加近距離觀察這些木簡上面的文字。這組簡書,字體為隸書,視覺上要比碑石刻字更為流暢活潑。它們筆鋒的轉折、點畫的力度、用筆行進的速度,都表達著書寫者的情緒。
除了木簡,該部分還展出秦漢時期的印章、篆刻、封泥等文物。其中印章部分,展現了古代社會的權力結構與審美趣味。清代藝術家徐堅,形容秦漢印章“壯如鼓劍,細如抽繭”,既有山岳般的堅卓,又有風柳般的婀娜。徐堅認為,刻印的秘訣在于“先章法,后刀法”,前者為形,后者為神,臨摹秦漢官私印,是掌握治印技藝的終南捷徑。

篆刻藝術在秦漢時期達到了鼎盛,印章多采用篆書入印,材質以銅為主,亦有金、銀等貴重材料。古人以刀代筆,刻出平直方正、剛勁奇峭、凹凸有致的文字線條,將書寫與雕刻完美結合,留下了豐富的生活痕跡和藝術成就。
在該展中展出的多件封泥,大多出土于陜西省的基本建設考古發掘和漢長安城遺址,不僅具有重要史料價值,其藝術性同樣不容忽視。封泥在印章鈐蓋時,因力度和角度的不同而產生奇妙的變化,塊面與線條形成的強烈視覺反差,增強了印面的藝術感染力。
舞影曲落——漢代樂舞的生動再現
“技與美”展覽,通過樂舞俑的展示,突出漢代樂舞的優雅風姿和動態美,這些都是秦漢時期藝術美的體現。東漢傅毅的《舞賦》記錄了漢代樂舞的實況,而展出的樂舞俑則讓這場視覺與聽覺的盛宴仿佛定格,讓觀眾感受到漢代樂舞的藝術魅力。

陳列在該展區的樂舞俑,出土于西安市灞橋區一處女性墓地,該墓中出土器物220余件(組),其中就包括了正在展出的這組漢代樂舞俑,能看到這組樂舞俑的“樂隊”成員有2名樂師分別敲擊編鐘、編磬,2名樂師負責吹奏和彈奏樂器,旁邊還有歌者和舞者各4人。展覽展現了“事死如生”的喪葬觀念,讓觀眾得以窺探到墓主人生前鐘鳴鼎食,宴樂歌舞的生活場景。
該展區巧妙融合了多媒體技術,將漢代女性樂舞的優雅形象與現代舞者與觀眾的鏡面形成互動,自觀眾踏入這個展區那一刻起,便開啟了一場跨越時空的交流。這種創新的展示手法,成功吸引眾多觀眾親身體驗那個時代的文化氛圍。
爐中余香——香料與熏爐的完美結合
當觀眾走進“爐中余香”展區,一股清淡的藥草混合香味撲面而來。在該展區的C位玻璃柜內,展示的正是茂陵出土的一級文物“鎏金銀竹節熏爐”,這件精美的熏爐不僅是一件藝術品,也是秦漢時期香文化的重要見證。在該展區還能看到來自秦漢時期不同材質的香薰用具,以及各種材質的香料。
中國用香的習俗源遠流長,從先秦時期的蘭、蕙、蕭、桂、芷到秦漢時期自西域傳入的沉香、檀香、乳香、甲香,香料的使用不僅是一種生活習慣,更是一種文化現象。戰國秦漢時期,人們使用熏爐、香球、香囊、香枕等多種香具,以博山爐為最,是山林觀與神仙信仰的一種表達。“爐中余香”展區,重現了秦漢香氣世界,也展現了古人對生活品質和審美追求的重視。

為了讓觀眾對香薰有一個感官上的深刻印象,策展方在該展區還設置了“香味體驗”,由陜西非物質文化遺產大師,根據先秦文獻和考古發掘的香料,調配了一款香味,讓觀眾在視覺享受之余,通過氣味這一感官,更加深刻地感受到那個時代的生活氛圍和文化氣息。這種多維體驗,不僅使觀眾學習到了秦漢文化,更在心靈深處體會到了那個時代對美的追求。
該館在策展中,還特別關注了不同觀眾群體的需求,如為兒童設計的低展臺,以及為殘疾人提供的無障礙服務。在“香味體驗”區,有觀眾就注意到,儲存香料的盒蓋上,便有香料名稱的凸起盲文說明。從視覺轉換到嗅覺,從聽覺到觸覺,每一步都是一次全新的探索,每一件展品都是一次跨越千年的對話。這些細節的考慮,體現了陜西歷史博物館秦漢館在公共文化服務方面的用心和專業,在可觀、可感、可嗅、可觸的多維文化體驗展覽中,不僅傳承著千年技術,更有古往今來一脈相承的心靈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