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美女精品久久_国产精品一区二区你懂的_一区二区日韩av_午夜久久一区

陜西省西咸新區人社民政局 陜西省西咸新區教育衛體局 關于做好2021年度教育資助工作的通知

新城人社民政局、教育衛體局

為做好新區2021年教育資助工作,充分發揮教育資助在關注民生,促進城鄉教育均衡發展方面的重要作用,有效解決經濟困難家庭學生的就學問題,現就有關事項通知如下。

一、資助對象和標準

(一)資助對象

1.城市特困人員、低保對象、低收入家庭子女通過普通高考,被國家承認的大學本科和專科院校錄取的國家計劃內統招生。

2.農村特困人員、低保對象、低收入家庭子女通過普通高考或中考,被國家承認的大學本科和專科院校錄取的國家計劃內統招生及中專生和技校生。

3.農村執行計劃生育政策困難家庭女學生通過普通高考和中考,被國家承認的大學本科和專科院校錄取的國家計劃內統招生及中專生和技校生

(二)資助標準

教育資助為一次性資助。具體標準為:

1.城市低保對象、特困人員、低收入家庭:本科生資助7000元,大專生資助5000元。

2.農村低保對象、特困人員、低收入家庭:本科生資助7000元,大專生資助5000元,中專生、技校生資助3000元。

3.農村執行計劃生育政策困難家庭女學生:本科生資助3000元,大專生資助2000元,中專生、技校生資助1000元。

    二、辦理程序

1.城市低保對象、特困人員、低收入家庭中通過普通高考,被國家承認的大學本科和專科院校錄取的國家計劃內統招生。憑錄取通知書、準考證、戶口本、身份證、低保證(特困人員救助供養證或低收入認定卡)等資料,到戶籍所在地鎮(街)民政部門申請辦理,由鎮(街)審核,新城教育部門對學生是否是當年國家計劃內統招的本科、專科生進行認定;新城人社民政部門審批。

2. 農村低保對象、特困人員、低收入家庭子女通過普通高考或中考,被國家承認的大學本科和專科院校錄取的國家計劃內統招生及中專生和技校生。憑錄取通知書、準考證、戶口本、身份證、低保證(特困人員救助供養證或低收入認定卡)等資料,到戶籍所在地鎮(街)民政部門申請辦理,由鎮(街)審核,新城教育部門對學生是否是當年國家計劃內統招的本科、專科生進行認定;新城人社民政局對技校生的認定均以錄取通知書為準(技校生可不提供準考證);新城人社民政部門審批。

3. 農村執行計劃生育政策困難家庭女學生,憑錄取通知書、準考證、戶口本、身份證等資料、到戶籍所在地鎮(街)衛健部門申請辦理,由鎮(街)審核;新城教育部門對學生是否是當年國家計劃內統招的本科、專科生進行認定;新城人社民政部門對技校生的認定均以錄取通知書為準(技校生可不提供準考證);新城衛健部門對是否是農村計劃生育女孩家庭進行認定;新城人社民政部門按照以下條件對執行計劃生育政策生活困難家庭進行審批

1)家庭人均月收入低于新區最低工資標準。

2)家庭不能擁有商品住房或住宅兩層樓房以上的。

3)家庭不能擁有機動車輛(作為家庭唯一經濟來源的運營車輛和殘疾人功能性代步車除外)。

4)家庭不能擁有、租賃商業門面、店鋪。

三、幾點要求

1.各新城教育資助工作于10月20日結束,并于10月25日前將資助情況總結及2021年西咸新區教育資助情況匯總表(見附件1)上報新區人社民政局。城鄉低收入家庭認定截止時間為當年9月1日之前。

2.廣泛宣傳動員,確保資助政策家喻戶曉。各新城要進一步加大宣傳力度,全方位、多角度地做好教育資助政策宣傳工作,要創新宣傳手段,改進宣傳方式,加強政策解讀,重點加強對邊遠山區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的政策宣傳工作,真正做到資助政策家喻戶曉、人人皆知,使廣大學生及家長充分了解掌握政策,符合條件的及時申請辦理,及時享受資助。

    3.嚴格審批程序,確保資助對象準確無誤。各新城要堅持公平、公正、公開透明的原則,按照政策要求,認真細致地做好教育資助的申請、審核、審批、公示和資助金發放管理工作,確保資助對象準確,辦理程序規范,資助金按時足額發放。同時,要嚴格加強申請人的資格審查,堅決杜絕和防止違反資助規定和程序的現象發生。

4.強化社會監督,確保資助工作取得實效。各新城要堅持公示制度,發揮社會監督有效機制。資助學生名單確定后,在冊低保戶、低收入家庭、特困人員可以先行審批,隨后公示;農村執行計劃生育政策困難家庭先進行不少于5天的公示,經公示無異議后再進行審批、發放教育資助金。公示時要公布舉報電話,自覺接受學生、家長及社會監督。

 

附件:1.2021年西咸新區教育資助情況匯總表

2.西咸新區城鄉低保對象、特困人員、低收入家庭子女教育資助金申請審核表

          3.西咸新區農村計劃生育困難女孩家庭教育資助金申請審批表

 

 

陜西省西咸新區人社民政局        陜西省西咸新區教育衛體局

                                 2021年7月30

附件(1).doc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