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美女精品久久_国产精品一区二区你懂的_一区二区日韩av_午夜久久一区

解讀《西咸新區國土空間總體規劃(2021-2035年)》

《西咸新區國土空間總體規劃(2021-2035年)》(以下簡稱《規劃》)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及習近平總書記歷次來陜考察重要講話精神,落實省委西安—咸陽一體化要求,主動承接中、省、市戰略部署,落實“創新城市發展方式”的國家級新區使命,牢固樹立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為人民的理念,統籌謀劃新區國土空間開發保護格局。

(一)國土空間規劃范圍和期限

新區全域涉及西安、咸陽兩市所轄7縣(區)23個鎮街,全域面積900.21平方公里,分為直管區和共管區?!兑巹潯贩秶鸀槲飨绦聟^直管區110.04萬畝(733.59平方公里),涉及6個區縣19個鎮街。其中:西安市36.41萬畝(242.73平方公里,涉及未央區、長安區和鄠邑區),咸陽市73.63萬畝(490.86平方公里,涉及秦都區、渭城區和涇陽縣)。

規劃期限為2021-2035年,規劃基期2020年,規劃目標年2035年,近期目標年2025年。

(二)國土空間規劃目標定位

《規劃》明確了西咸新區承擔“向西開放重要樞紐、西部大開發的新引擎和中國特色新型城鎮化范例”的發展定位,打造“一帶一路超級樞紐核心區、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核心功能承載區、西部區域一體化發展先行示范區、大遺址文化創新展示區”。

到2025年,基本建成“現代化西安都市圈新中心”。西咸新中心基本成型,“秦創原”創新驅動平臺總窗口建設成效顯著,“3+7+N”現代產業體系更加成熟;生態環境質量和公共服務水平持續改善,減污降碳協同增效格局初步形成;逐步推進大遺址公園建設,文化遺產保護取得新進展。

到2035年,全面建成“高質量西安都市圈極核區”。生態環境和人居環境質量、土地節約集約效率日益提升;世界級遺產公園體系基本形成;創新能力和產業實力大幅增強,“秦創原”創新驅動平臺總窗口、國家級臨空經濟示范區區域影響力進一步擴大;西安-咸陽一體化基本實現,創新城市發展方式形成國家示范。

(三)國土空間規劃總體空間格局

落實西安都市圈“多中心、網絡化”的空間結構,新區規劃形成“一軸、兩廊、三河、四極、五組團”的國土空間總體格局。

國土空間總體格局

(四)國土空間規劃主要內容

構建優質高效的農業空間。構建“兩帶兩區多園”的農業生產空間。全面落實耕地和永久基本農田保護目標,做好耕地數量、質量、生態“三位一體”保護。構建五陵塬現代農業農村發展帶和涇河現代農業農村發展帶,發展現代高效農業區和都市農業發展區,布局生產型農業園區、農業科技型農業園區、博覽展示型農業園區等多個園區。

塑造綠意盎然的生態空間。構建“兩廊、多帶、多節點”的全域生態安全格局,將渭河、涇河作為主脈生態廊道保護,將灃河、新河、太平河等多條河流作為次級生態廊道保護,將斗門水庫、涇河濕地公園等作為重要生態節點保護。統籌推進水體生態修復、水土流失綜合治理及強化動植物棲息地營造,系統提升西咸新區生態系統服務功能。

營造集約高效的城鎮空間。高標準建設科技創新引領軸,構建南北沿復興大道縱貫灃東新城、秦漢新城和空港新城的新軸線,塑造現代西安形象新標桿。推動邊界地區融合發展,打造“樞紐級”,促進咸陽經開區、空港新城、秦漢新城協同,推動臨空經濟高質量發展;打造“創新極”,促進咸陽高新區、西部科技創新港、西安鄠邑區協同,推動創新發展;打造“制造極”,推動涇河新城、西安涇渭工業園、咸陽三原高新區,構建渭北先進制造業走廊;打造“科技服務極”,協同西安高新區、西安科學城,打造陜西西安爭創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的主要承載區。

推動新城特色化、差異化發展。灃東新城打造西咸新中心核心承載區,現代服務業聚集區,秦創原立體聯動“孵化器”;灃西新城打造西安都市圈科技創新策源地,創新產業聚集區和戰略性新興產業基地,秦創原成果轉化“加速器”;秦漢新城打造秦都城及西漢帝陵帶大遺址的保護與集中彰顯區,涇渭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樣板區,國家城鄉融合發展試驗先行區;空港新城打造面向一帶一路的國際航空門戶樞紐,國家級臨空經濟示范區,陜西對外開放示范引領區;涇河新城打造西安北跨戰略核心聚集區,渭北產業走廊的先進制造業新高地,秦創原兩鏈融合“促進器”。

優化產業與創新空間布局。構建新區“3+7+N”產業體系,重點打造光伏、氫能、智能網聯汽車產業鏈和大健康、新能源、數字經濟、人工智能、先進制造、臨空經濟、新能源自動駕駛汽車等產業集群,形成“一個新軸線總部經濟帶+十大特色園區承載”發展格局。建設秦創原創新驅動平臺總窗口,以科技創新促進產業聚集,聚焦建設立體聯動“孵化器”、成果轉化“加速器”和兩鏈融合“促進器”。

營造多元化住房供應體系。擴大居住用地與住房供應,持續完善住房保障體系和市場體系,健全多主體供給、多渠道保障、租購并舉的住房制度,形成商品住房、安置住房、公租房、保租房、共有產權房五大住房類型,推動住有所居向住有宜居轉變。根據不同產業功能合理確定配套功能,形成職住平衡、配套完善的城市片區。

構建公平多元的公共服務體系。按照“學有優教、病有良醫、文友惠民、體有康達、老有頤養” 聚焦城市服務能級和核心功能提升,讓居民便捷享受高品質公共服務。塑造塬水城相融的藍綠空間,建設郊野公園-城市公園-社區公園的城鄉公園體系,實現300米見綠、500米見園。推動復合多元的地下空間利用,按照“站城一體、產業優先、功能復合、綜合運營”的理念,重點利用新區中心、新城中心、公共節點、一般片區等四級重點片區。

強化文化遺產的整體保護。構建“山水塬陵城”一體的全域歷史文化格局,塑造 “三軸兩廊”的特色文化空間。延續古都文化傳承軸線、漢長安城歷史文化軸線、阿房宮歷史文化軸線,保護西漢帝陵遺址文化廊道和周秦漢都城遺址文化廊道,建設大遺址公園帶。

夯實通達韌性的基礎支撐。打造輻射“一帶一路”的國際航空樞紐,完善西安都市圈“環+放射”公路網體系,新增馬涇聯絡線,推進西興、延西等高速公路改擴建工程。形成國家級綜合客運樞紐(空港)、區域級綜合客運樞紐和城市級客運樞紐(后衛寨、涇陽、秦漢、創新港等)的交通樞紐體系。鼓勵形成“公交+慢行”出行模式,構建多層次公共交通體系,強化軌道交通支撐引領。提升供水、污水、防洪、消防、電力、燃氣、供熱、信息和環衛系統,強化城市韌性安全水平,建設海綿城市。

國土綜合整治和生態修復。加大高標準農田建設力度,提高區域糧食產能;整治低效農用地、開發宜耕后備資源,加強農村宅基地和廢舊礦坑整治;加強渭河、涇河等濕地生態修復,保護提升斗門水庫、灃河、太平河、皂河等水域水質;防治北部塬邊、涇河沿線地質災害。

推動西安-咸陽區域一體化。落實國家區域發展戰略,推進西安—咸陽一體化,發揮西咸新區紐帶作用,立足空間規劃、創新驅動、產業發展、生態環保、基礎設施、城市建設、公共服務等多個“一體化”,促進北部高陵、涇河、涇陽、三原區域,空港、秦漢、咸陽經開區區域,南部西安高新區、西咸新區、咸陽高新區等重點毗鄰板塊協同發展,為關中平原城市群建設提供有力支撐。

解讀單位:陜西省西咸新區自然資源和規劃局

聯系電話:029-335858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