瀏覽次數:次
近日,《西咸新區實施深化氣候適應型城市建設方案》正式印發,通過系列創新舉措努力將西咸新區打造成為適應氣候變化先行區。

按照規劃,西咸新區將圍繞完善工作體系、強化風險評估、加強預警預測、空間布局優化、基礎設施提升、水安全保障等方面,在氣候生態高地、試點協同增效、科技創新引領等打造特色亮點,探索構建“6+3”深化氣候適應型城市建設“西咸模式”。到2030年,西咸新區將全面形成氣候適應型城市創新發展模式,其適應氣候變化的創新技術將服務全國,努力將西咸新區打造為適應氣候變化先行區。
生態筑基
打造“河塬林城共生”空間布局
作為國家氣候適應型城市建設試點,西咸新區始終踐行人民城市理念,大力推動環境保護及生態建設工作,積極探索綠色發展路徑,新區城市氣候韌性不斷提升,越來越多群眾在家門口感受到“房在園中、人在景中、路在綠中、城在林中”。
“這里的騎行道非常舒服,周邊景色很美,騎累了還有驛站休息,或者在周邊營地補充能量。”家住能源金貿區的張磊表示,全長18公里的渭河生態景觀帶如今已經成為他們騎行愛好者朋友圈的熱門打卡地。
構建城市綠網,西咸新區將氣候目標融入國土空間、經濟發展和生態保護規劃,積極構建“一軸兩帶、兩廊三河、三區多組團”國土空間總體格局,建成綠道876公里、綠化面積超1億平方米,33座公園、78個綠地廣場串聯起城市“呼吸脈絡”。探索覆蓋城鎮化全過程生物多樣性保護新模式,建立新區生物多樣性數據庫,收錄鳥類216種、植物671種,讓候鳥駐足、繁花盛開成為市民窗外的尋常風景。
科技支撐
氣候安全防護網逐步織牢
為提升城市應對氣象災害能力、守護民眾生活安全,西咸新區建立“131631”遞進式氣象服務模式和三級氣象災害應急指揮體系,建成67個高密度氣象監測站點和智慧氣象服務平臺,精準預警暴雨、高溫等氣象災害,建成20個國家級、省級綜合減災示范社區,讓城市防災更智慧、百姓生活更安心。

什么是“131631”遞進式氣象服務?
“131631”遞進式氣象服務就是提前1周以上預測氣候趨勢和預報災害性天氣過程,提前3天預報災害性天氣落區和時段,提前1天發布災害性天氣預警信息,逐6小時更新災害性天氣落區預報,逐3小時進行預警信息指導,提前1小時開展氣象風險臨災服務”。依托先進的監測與服務體系,能夠將各類氣象災害信息及時、準確地傳遞,為防災減災工作爭取寶貴時間。
創新引領
綠色技術融入生產生活
將綠色融入高質量發展,西咸新區大力推廣綠色建筑,從灃西新城綠色零碳游泳中心到秦漢新城全省最大裝配式建筑產業園,全區綠色建筑總量達5500平方米、裝配式建筑2040萬平方米。
陜西凝遠新材料股份有限股份有限公司是新區一家專業從事裝配式建筑預制構件及綠色新型建材研發制造的“專精特新”企業。作為全國首批國家裝配式建筑產業基地,公司采用預制構件“搭積木”式施工,不僅減少了建筑廢棄物,還大幅降低了能源消耗,成為新型綠色建材產業發展新典范。
除了綠色材料,西咸新區在綠色能源推廣方面也是亮點頗多。新區積極推廣“取熱不取水”“零排放”的中深層地熱能無干擾清潔供熱技術,在省內外累計推廣2800萬平方米。灃西新城能源公司便是其中主力。該公司的中深層地熱能無干擾清潔供熱技術單口井可滿足2萬平方米供熱,較燃氣鍋爐年減排二氧化碳1.2萬噸。
此外,新區還構建了以地鐵、智軌、慢行系統為主的低碳韌性路網,綠色生產生活方式逐漸成為新風尚。
三水統籌
扎實筑牢水安全屏障
“水質好不好,鳥兒最知道。”如今,昆明池、灃河金灣、渭河生態公園、新渭沙濕地公園已經成為候鳥嬉戲覓食的常到之處。“堤固、岸綠、水清、洪暢、景美”的水生態正在形成,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畫面正在這里上演。
如今,走在灃西新城中央綠廊、環形公園等地方,隨處可見下沉式綠地依托自然地形收集雨水,下滲消納補充地下水。西咸新區大力推進海綿城市建設,推廣建設面積達2300萬平方米,地下水涵養回升3.43米。

近年來,西咸新區大力實施渭、灃、涇等河流綜合治理,以工程治理為先,累計實施水生態建設項目124個,修復河道灘面2.1萬畝,建成投運城鎮污水處理廠13座,建成污水管網733公里。充分發揮新區在西咸一體化中的紐帶作用,與高陵、經開、禮泉、涇陽縣等周邊區域建立了跨河流聯管聯保聯治機制,共抓共管,共同推進水環境持續改善。2024年,新區“6河1湖”水質100%達標。其中灃河三里橋國考斷面水質達到地表水Ⅱ類,同比提升1個水質類別,創3年來最優水平。
下一步,西咸新區將持續踐行綠色發展理念,將綠色融入城市基因,推動繁華的都市與自然美景和諧共生。
政策解讀負責人:生態環境局局長 王春明
聯系電話:029-33585030